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该实验通过对16-28周人胚胎呼吸系统NDRG2表达的研究,旨在阐明NDRG2在16-28周人胚胎呼吸系统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明确新的发育相关基因ndrg2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搜集16-28周胎儿呼吸系统的肺和气管组织,制成石蜡切片,用抗NDRG2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ABC法),从蛋白质水平观察NDRG2表达情况。统计阳性细胞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判断不同胎龄的肺和气管间NDRG2表达有无差别。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表明,NDRG2在16-28周胚胎呼吸系统中有广泛的表达,阳性产物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但是不同胎龄之间NDRG2的表达未见显著差别。结论NDRG2在16-28周胚胎呼吸系统中有广泛的表达,提示NDRG2在早期胚胎的呼吸系统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而阳性产物主要表达在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说明NDRG2可能是一种胞浆蛋白。  相似文献   
133.
【背景】随着CO_2排放增加,全球变暖愈发严峻,嗜热蓝细菌作为能够在45°C及以上环境中生长并实现生物固碳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对从广东惠州地区采集的藻种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2株嗜热蓝细菌,研究其生长特性,为嗜热蓝细菌的后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藻蓝蛋白链A基因(PhycoA)序列分析确定从惠州地区采集到的菌株的分类学位置。对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两株嗜热蓝细菌进行形态观察和主要细胞成分(灰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和色素)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株嗜热蓝细菌,其中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菌株,形态上呈蓝绿色球形毛状体,是由细胞形成密集的簇,彼此附着形成的。两株嗜热蓝细菌的主要细胞成分是糖类,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6.42%和28.46%。PKUAC-GDTS1-24的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41%、21.40%和26.64%。PKUAC-GDTS1-29的细胞中,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72%、23.92%和12.93%。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在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中的含量分别为157.29 mg/g DW和374.86 mg/g DW,类胡萝卜素分别为65.13 mg/g DW和18.87 mg/g DW。【结论】基于系统发育树研究,本实验的2个分离株属于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与研究较少的纤发鞘丝蓝细菌属(Leptolyngbya)菌株相近,可能是广东和四川温泉中存在的一种新型丝状轻度嗜热蓝细菌属或Leptolyngbya新种。嗜热菌株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的形态和细胞组成相似,通过比较,2个菌株的藻胆蛋白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研究报道的Leptolyngbya蓝细菌,尤其是PKUAC-GDTS1-29可以作为藻蓝蛋白生产的潜在菌株。  相似文献   
134.
泛素化修饰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类型,通过调节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广泛参与细胞内各项信号传导与代谢过程,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组蛋白作为染色质中主要的蛋白成分,与DNA复制转录、修复等行为密切相关,是研究翻译后修饰的热点。DNA损伤后,组蛋白泛素化修饰通过调节核小体结构、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影响修复因子的招募与装配等诸多途径参与损伤应答。同时,组蛋白泛素化修饰还能调节其他位点翻译后修饰,并通过这种串扰(crosstalk)作用调节DNA损伤应答。本文介绍了组蛋白泛素化修饰的主要位点和相关组分(包括E3连接酶、去泛素化酶与效应分子),以及这些修饰作用共同编译形成的信号网络在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目前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期为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组蛋白密码在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为探讨GPER基因的活化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有氧糖酵解的影响,本研究构建GPERsi RNA慢病毒,转染CAF细胞,以构建GPER敲低的稳定细胞系;对照组(CAF-shNC)和GPER-shRNA慢病毒感染组(CAF-shGPER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GPER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用GPER特异性激动剂G1 (1μmol/L)处理以上两组细胞,得到G1+CAF-shNC和G1+CAFsh GPER,应用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以上4组细胞中GPER下游基因p-PKA和p-CRE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CREB糖酵解相关靶基因PDK4和LDHB的表达,应用葡萄糖、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4组细胞中葡萄糖消耗,乳酸生成情况。最终,成功构建GPER敲低的CAF稳定细胞系;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可明显上调CAF-shNC组中GPER mRNA和蛋白水平;G1+CAF-shNC与CAF-shNC和G1+CAFsh GPER组相比,GPER下游基因PKA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CREB糖酵解相关靶基因PDK4和LDHB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生成量明显增加(p<0.05)。由此可得,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促进CAF的有氧糖酵解。  相似文献   
136.
<正>当前长江江豚整体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但依然不乏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天鹅洲故道的迂地保护实践。这是我们奋斗多年的成果,只要大家沿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长江江豚保护就有希望。光辉的历程我国对长江豚类开展系统性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原地保护不足以拯救长江豚类。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佩薰研究员等首次提出了迁地保  相似文献   
137.
高中生物学中的演绎推理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绎推理是以一般的全称性知识判断为前提,推出个别的具体的特称(或单称)性知识判断的推理过程,是应用科学知识的重要科学思维方式.演绎推理在高中生物学中有广泛应用,学一点逻辑学知识,认同并确立演绎推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教育价值,“将有助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放在首位,让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逐步得到落实”[1].论述了演绎推理的类型、作用,运用实例简介生物学假说中演绎推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中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UA、CRP和FB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CRP水平增高(5.34±1.98 mg/L vs.11.36±2.73 mg/L,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UA (345.63±86.4 μmol/L vs.493.76±101.2 μmol/L,P<0.05)、CRP (5.34±1.98mg/L vs.21.3±2.24 mg/L,P<0.05)和FBG(3.86±1.34 g/L vs.6.85±2.36 g/L,P<0.05)水平显著增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心肌梗死组的UA(378.91±89.7 μmol/L vs.493.76±101.2 μmol/L,P<0.05)、CRP(11.36±2.73 mg/L vs.21.3±2.24 mg/L,P<0.05)和FBG(4.27±2.08 g/L vs.6.85±2.36 g/L,P<0.05)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3个指标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9.
综述了明日叶查尔酮抗氧化、抑制血管内皮损伤、降血糖、保护胰岛素受体等生理活性及其对2型糖尿病防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0.
储藏条件和时间对六种多年生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储藏条件和时间对 6种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以便为采用种子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提供指导。将新鲜种子在浸泡 -冷、湿 -冷、湿 /干 -冷和干 -冷 4种条件下储藏 3个月后再进行种子萌发 ,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在 3种水胁迫冷藏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干 -冷储藏时的萌发率 ;柳叶箬 (Isachne globosa)和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种子发芽率最高的储藏条件分别是浸泡 -冷或湿 -冷储藏和干 /湿 -冷藏。小慈姑 (Sagittaria potam-ogetifolia)和野荸荠 (Eleocharisplantagineiformis)在 4种储藏条件下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将种子在干 -冷条件下分别储藏1个月、6个月、18个月和 30个月后再进行萌发 ,结果显示储藏时间延长显著提高了普通野生稻、柳叶箬、野荸荠和小慈姑的发芽率。野慈姑的发芽率在前 3个储藏期随储藏时间延长而提高 ,但 30个月后发芽率开始下降。水毛花在所有储藏期间的发芽率均小于 2 %。结果建议采用种子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时 ,将种子水胁迫冷藏利于种子的萌发。同时 ,结果也表明干 -冷储藏 30个月的种子仍可作为湿地恢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