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从蒙古国酸马奶中分离鉴定,并通过耐酸性及体外降胆固醇能力测试筛选获得的L.acidophilus MG2_1菌制备成活菌体和热致死菌体制剂与高脂饲料同时灌喂Wistar系大鼠,研究探讨了对其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第14天时菌活菌体组和热致死菌体组与单纯饲喂高脂饲料对照组比较,对大鼠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上升分别呈现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其热致死菌体组大鼠血清HDL_C,显著高于高脂饲料对照组(p<0.05)。并且各试验组大鼠动脉硬化指数均极显著地低于高脂饲料对照组(p<0.01)。热致死菌体组大鼠粪便中总胆汁酸含量也显著高于高脂饲料组(p<0.05)。可见,该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大鼠血清胆固醇含量上升和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但在整个试验期内不改变灌服菌液剂量的情况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该菌株对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2.
后酸化是影响酸奶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和风味特性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产品货架期的重要指标。弱后酸化发酵剂菌种的选育是优良发酵剂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具有弱后酸化特性的菌株,是延缓酸奶贮藏期间后酸化的技术途径之一。国内外围绕弱后酸化发酵菌株选育,采用诱变育种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本研究针对诱变育种的方法、原理与研究现状,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关于发酵剂菌种弱后酸化的研究工作,对弱后酸化乳酸菌菌种的诱变育种进行了简要阐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63.
蒙古国喀尔喀部蒙古族4项群体指趾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调查了160例(男66例,女94例)来自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族留学生的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形状、足趾长4项群体指趾遗传学特征。研究结果:1)直型拇指率为44.38%,环指长率78.13%,指甲形状长型率58.75%、方型率6.88%、扁型率34.38%,足趾类型拇趾长率35.00%;2)指甲形状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两两特征间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3)与我国10个蒙古族族群相比,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4.
解偶联蛋白基因(UCP)作为影响鸡脂肪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解偶联蛋白基因是新近发现的能够增加能量的消耗,与脂肪代谢和能量调控有密切关系的一个基因,可以将其作为研究肉鸡体脂代谢的候选基因。以肉鸡和3个地方品种(北京油鸡,石岐杂,白耳鸡)以及海兰褐蛋鸡为实验材料,用2对引物对解偶联蛋白基因(UCP)的3‘非翻译区进行SNPs检测,探讨UCP基因作为影响鸡脂肪性状候原可能性。利用单链构像多态(SSCP)的方法进行SNPs的检测和基因型的判别。x^2检测表明,2对引物的突变产生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肉鸡与北京油鸡之间,白耳鸡与海兰褐蛋鸡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初步推断是因为北京油鸡属于肉用性状较突出的地方品种,推断它与现代肉鸡的遗传基础类似,而白耳鸡是偏向于蛋用的地方品种,和蛋鸡的遗传基础类似。引的2的1197处突变产生的3种基因型与肉鸡屠体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BB基因型个体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低于AB,AA基因型的个体。初步推断UCP基因为影响鸡脂肪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65.
【背景】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P-8是一株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乳酸菌,探究其短期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对评估其加工生产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植物乳植杆菌P-8在37℃恒温环境下、MRS培养基中连续传代100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在MRS培养基、37℃恒温环境下将植物乳植杆菌P-8连续传代100代,测定不同代菌株(第0、25、50、75和100代)的菌体形态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并利用二代、三代测序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不同代菌株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综合分析其在连续传代100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植物乳植杆菌P-8在连续培养100代过程中,其菌体形态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均无明显变化。以植物乳植杆菌P-8的原始菌株基因组作为参考,比较分析了不同代菌株的基因组稳定性,发现菌株均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存在,但数量较少(SNP位点<21个)。不同代菌株基因组共线性良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且不同代菌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结果无显...  相似文献   
66.
再生水资源可浇灌农田,但水中含有的阴离子可使土壤产生盐胁迫。为研究盐胁迫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子萌发特性及胚根、胚芽生长的影响,该研究以6个藜麦品种(红藜麦、国红藜麦、台红藜麦、台紫红藜麦、黄藜麦、台黄红藜麦)为材料,分别以NaCl、Na2SO4、NaHCO3和对照(CK)处理6个藜麦品种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胚根、胚芽抑制率等指标,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不同藜麦品种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不同盐胁迫下耐盐性较强的品种。结果表明:(1)三种盐胁迫中,Na2SO4对种子萌发指标抑制作用最明显,6个藜麦品种的发芽率均相对较低,一直保持在5%以下,除黄藜麦、台黄红藜麦,其余4个品种的活力指数和生长速率均为0,除黄藜麦外,Na2SO4 对其余5个藜麦品种的胚根、胚芽抑制率均达到100%;NaCl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甚至可促进胚根和胚芽生长,国红藜麦和台黄红藜麦的生长速率在NaCl处理下始终高于对照,在9 ...  相似文献   
67.
本文记述了采于内蒙古的圆额盲蝽属leptopterna Fieber,1858 4种,锡林圆额盲蝽L.xilingolana sp.nov.一新种,锈圆额盲蝽L.griesheimae E.Wagner,1952和黄褐圆额盲蝽L.ferrugata(Fallen,1807)两个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68.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由四层组成,隔膜由三层构成,细胞壁的内层与隔膜的外层相连,细胞壁和隔膜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隔膜的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隔膜突的形成,隔膜壁的延伸和隔膜孔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中还观察到胞间菌丝间的融合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一些特征显然不同于其它锈菌。  相似文献   
69.
江苏兴化大垛DI-2井兰多维列期胞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前言江苏志留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Grabau,1924)。1934年许杰建立了下志留统的二个笔石带:Akidograptus ascensus 带和Pristiograptus leei 带。1955年穆恩之等又增补了 Orthograptus vesiculosus 带和 PristiograptusCyphus 带。1985年张全忠和焦世鼎又找到了笔石 Hunandendrum typicum Mu et al.。1986年朱兆玲等补充了以下笔石带:Demirastritestriangulatus 带和 Monoclimacis arcuata 带。倪寓南(1978)认为,Monoclimacis arcuata 的层位相当于 Monograptus sedgwickii 带。按照张全忠和焦世鼎的意见,Hunanodendrum typicum的层位相当于 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 带。由此可见,江苏下志留统内存在 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 带至 Streptograptus crispus 带的地层是毋庸置疑的,惜无此二带本身的化石证据。本  相似文献   
70.
益生乳酸菌遗传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益生乳酸菌因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日益备受关注。时至今日,益生乳酸菌衍生制品已发展成为时尚养生领域的新宠儿。对于准备进入生产流通环节的益生乳酸菌,除需具有优异的益生特性,还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拟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出发,结合其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