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张韻慧  王春杰  晋兴华  张旺  张崧 《生物磁学》2013,(34):6619-6622,670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促透剂对吲哚关辛水凝胶贴剂透皮性能的影响,遴选在特定栽药剂量时具有最佳促透效果的促透剂,并与市售贴剂进行比较,对吲哚美辛水凝胶贴剂的体外透皮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Franz透皮扩散池,以离体小鼠背部皮肤为透皮屏障,在最佳载药量选用不同浓度的氮酮、油酸、丙二醇以及三者组成的二元或三元组合为促透剂,在规定时间点测定吲哚美辛的累积透过百分率以及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氮酮与油酸单独应用时,二者均没有明显的促透作用;当选用二元促透剂联合应用时,油酸与丙二醇联用能够明显促进吲哚美辛的经皮渗透(P〈0.05);当选用三元促透剂时促透效果更好,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最高可达234.4μg·cm^-2,24h内药物累积透过百分率明显高于市售贴剂。结论:氮酮、油酸、丙二醇三者联合应用可作为吲哚关辛贴剂的理想促透剂。吲哚关辛水凝胶贴剂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型经皮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42.
统计了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被子植物及各生活型果实的类型及比例,并与藏东南地区做了比较。结果如下,西藏自治区果实以蒴果为主(占37.74%),其次为瘦果、坚果、浆果等;干果的比例远远大于肉果;不同生活型的果实类型谱差异较大,乔木中核果的比例最高,藤本中浆果比例最高,灌木中瘦果比例最高,草本中蒴果占优势;4个生活型中,肉果的比例乔木为最高,其次为藤本、灌木、草本。藏东南地区植物的果实类型也以蒴果为主,其次为瘦果、浆果、核果等;藏东南乔木中核果比例最高,藤本中浆果比例最高,灌木和草本植物以蒴果占优势;乔木肉果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藤本、灌木、草本。藏东南肉果比例大于全藏区,而干果比例则相反。果实类型的这些性状特征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是植物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进化结果,该研究对于理解植物果实对生态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在广西武鸣地区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平地为参照,于2012年7月从能源植物种类筛选(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与木薯)、种植模式(套作与单作)和地形选择(坡地与平地)等方面,对主要能源植物甘蔗和木薯种植地进行了土壤动物和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甘蔗种植地,土壤动物的数量、多样性、生物学质量均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是生物学质量下降幅度达53%(P=0.032);在木薯平地上套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对土壤动物的数量、群落组成及生物学质量无明显影响,但生物多样性显著上升;地形选择对土壤动物的效果明显,坡地的土壤动物数量、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学质量均出现普遍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木薯比甘蔗更适合长期种植,且通过优化种植模式,选择适当地形还可以缓冲木薯种植过程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初步断定在广西可以优先选择木薯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的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44.
目的:拟研究改良备皮液对比传统备皮液所用时间、患者舒适度及切口感染率,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备皮溶液.方法:将我科1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肥皂水的方法进行头部备皮,观察组采用改良头部备皮液进行头部备皮,根据所用时间、患者舒适度及切口感染率作为评定指标,观察收集数据,并同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皮肤划痕各级别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接受备皮时的有关感受和备皮后询问,对疼痛的反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备皮区域细菌数及备皮所用时间也均小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头部皮肤准备为神经外科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防治性措施之一.采用改良备皮液备皮可以减少皮肤划痕,提高舒适度,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备皮所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5.
4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系统研究了超微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和杂交鹅掌楸悬浮细胞共孵育的互作特征.将MSNs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再利用LSCM观察其被植物细胞摄取的情况.结果表明,5~15nm的MSNs可以通过内吞途径有效将FITC分子载入完整植物细胞.然而,在无MSNs作为载体的情况下,游离FITC分子则无法进入完整植物细胞.SEM观察结果进一步表明,MSNs容易聚集在完整植物细胞的表面,而且通过硅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直接证明了MSNs可以被完整植物细胞摄取到其内部.其次,利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染料分析和MSNs共培养24h后的植物细胞的活性,其结果表明,这些细胞仍然保持很好的活力,而且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死亡.最后发现,这些和MSNs共培养后的鹅掌楸细胞仍可以通过胚胎发育实现植株再生.综上所述,在植物生物学中,这种超微MSNs作为纳米载体可以应用到细胞的体外外源基因转染.  相似文献   
47.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精确放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的危险特征和分类预测模型。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从原发性肝癌数据的初始特征集中选择HBV再激活的最优特征子集。建立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的HBV再激活分类预测模型,并预测最优特征子集和初始特征集的分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提高了HBV再激活分类性能,最优特征子集的分类性能明显优于初始特征子集的分类性能。影响HBV再激活的最优特征子集包括:HBV DNA水平,肿瘤分期TNM,Child-Pugh,外放边界和全肝最大剂量。贝叶斯的分类准确性最高可达82.89%,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准确性最高可达83.34%。  相似文献   
48.
目的:主要探讨原代心房肌细胞的培养及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心房颤动的重构机制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选取1-3 d的SD乳鼠40只,雌雄不限,分离心房、心室肌,胰酶联合EDTA充分消化心房肌细胞,利用心房肌与成纤维细胞的差速贴壁及细胞传代方法纯化心房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心房肌细胞。结果:心房肌细胞培养至第3天,可见心房肌细胞覆盖率高达90%,并出现波动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90%的心房肌细胞肌经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结论:经酶化学消化法可成功培养出原代心房肌细胞,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及鉴定乳鼠心房肌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方法:参照5级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和急诊危重病降阶梯治疗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20例急诊治疗昏迷患者进行规范化分诊、急救护理,回顾性分析其诊疗效果。结果:120例昏迷患者有90例(75.00%)治愈出院,17例(14.17%)因病情平稳转至相关科室进行治疗,13例(10.83%)病死,急诊治疗总有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9.17%和10.83%。结论:分诊和急救处置的规范化对患者治愈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0.
王春芳  马诗淳  黄艳  刘来雁  凡慧  邓宇 《微生物学报》2016,56(12):1856-1868
【目的】比较和分析从堆肥中富集的水稻秸秆降解菌系F1和F2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秸秆降解过程中的演替,从而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秸秆降解效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S(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定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外切纤维素酶活;采用范氏(Van Soest)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发酵前与发酵后的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并计算降解率;采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对秸秆降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及特定的功能微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复合菌系F1的水稻秸秆总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显著高于复合菌系F2;2种复合菌系的外切纤维素酶活性与cel48基因的拷贝数变化趋势一致;复合菌系F1的物种较丰富,优势物种是好氧细菌,复合菌系F2的物种组成较单一,培养后期具有较高比例的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前4天,复合菌系F1和F2的优势物种均为Unclassified Bacillales和Bacillus;第4天之后,不同复合菌系的优势物种及丰度出现差异,F1的优势物种主要属于Bacteroidetes,F2的优势物种主要属于Firmicutes;虽然Petrimonas和Pusillimonas是培养后期的共有优势物种,但是Petrimonas在复合菌系F2中的相对丰度(38.30%)显著高于F1(9.47%),且培养第8天的F2中的Clostridiales OPB54增加至14.85%。【结论】cel48基因拷贝数变化与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效率、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el48基因可作为潜在的生物分子标记监测秸秆纤维素的降解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效率具有显著影响,Unclassified Bacillales,Bacillus,Petrimonas,Pusillimonas是复合菌系F1和F2降解秸秆纤维素过程中的重要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