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21.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环境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1周,将来自同种供体、经体外扩增和DAPI标记的MSC分别植入梗塞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移植后1、2、4周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两种环境中MSC的分布、迁移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nT)的表达.结果植入梗塞区中的MSC扩散较快、增殖似更明显.两种环境中都可见移植细胞表达TnT,且有少数细胞呈现心肌样横纹,但梗塞区移植细胞Tn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缺血区.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环境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2.
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病毒悬浮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aNPV)悬浮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数量的影响.作者筛选灭幼脲类似物作为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型增效剂,HaNPV+4.2ppm氟啶脲(chlorfluazuron)感染3龄初棉铃虫幼虫,感染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2.24d,比单用HaNPV感染幼虫的LT50缩短2.66d.含生物型增效剂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施药后5d,对2代和4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85.2%和70.7%~82.6%,施药后7d,对2代和4代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2%~86.3%和69.6%~82.9%.棉铃虫病毒悬浮剂中的生物型增效剂对天敌数量仅有轻微影响.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不仅能有效控制害虫,而且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3.
牛磺酸对小鼠耐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动物实验证明 ,牛磺酸具有显著的抗疲劳 (p <0 .0 1)和抗缺氧效应 (p <0 .0 1)。对异丙肾上腺素增加的小鼠心肌耗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显著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 (p <0 .0 1)和存活时间 (p <0 .0 1)。  相似文献   
124.
随着吸毒人员的剧增,药物依赖极大的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目前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心瘾是患者复吸的重要原因,心瘾的戒断是治疗成瘾的关键。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根据成瘾者的病情合理的选择治疗措施是目前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综述了目前物质依赖的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各种手术戒毒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心理行为治疗的原因以及具体措施,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拆除前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病例矫正曲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于2008.01-2011.01间因胸腰椎单节段骨折于我科接受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87例。于术前、术后及拆除内固定前的胸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伤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所成的Cobb角(α角)、伤椎上终板和上位椎体所成角度(即β角)、伤椎下终板和下位椎体所成角度(γ角)以及伤椎上下终板所成的角度(δ角)。以T检验比较各测量角及改变量,并对α角改变量和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的α角、β角、γ角和δ角均显著增加(p0.05);和术后相比,拆除内固定前α角和δ角均明显减少(p0.05),α角的平均改变量为-2.85度。将α角改变量和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α角改变量和手术前后矫正曲度(相关系数:-0.342,p=0.026)呈显著负相关,和终板破坏部位(相关系数:0.374,p=0.015)、δ角改变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31,p=0.041)。结论:接受短节段复位内固定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内固定拆除前矫正曲度有明显丢失,术后矫正曲度、终板损伤部位和伤椎上下终板所成角度改变量与矫正曲度的丢失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6.
北京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水分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季节性干旱区,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分析比较北京山区群落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D/H、18O/16O)技术,探讨典型群落植物侧柏、荆条、构树和胡枝子的水分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率.结果表明: 群落内4种植物的水分来源不同,侧柏主要吸收利用40~60、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对这3层的利用率在23.3%~25.9%,对表层0~20和20~40 cm的利用率分别为12.3%和13.0%;荆条主要吸收利用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51.9%和25.2%,对其他土壤水利用较少;构树主要吸收利用表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47.5%和36.8%;胡枝子对5个水源层水分均有利用,对0~20、20~40和40~6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在21.4%~22.8%,对60~80和80~10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分别为15.2%和18.3%.侧柏和胡枝子的水分利用深度相似,两个树种混交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水分竞争;荆条和构树的水分利用深度恰好互补,适宜混交.研究结果可为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最佳植物种组合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进行了大气CO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原位观测,在半小时尺度上对比了林内不同高度处大气CO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差异,并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林内CO2浓度自日出后经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16:00—16:30,浓度为352.5 μmol·mol-1,最大值出现在5:00左右,达到402.0 μmol·mol-1,其δ13C值变化趋势微弱且较为复杂,呈现出近地层先降低后升高、林冠层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日期内,林内CO2浓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林内0、2、5、8、12.5和18 m处的日均值为386.5、369.9、368.2、367.8、367.9和367.9 μmol·mol-113C值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林内0、2、5、8、12.5和18 m处的日均值为-16.0‰、-13.7‰、-13.5‰、-13.5‰、-13.1‰和-13.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林内大气CO2浓度及δ13C值的主要因子,饱和蒸汽压差(VPD)可以影响林内CO2浓度变化,风速可以影响林冠层CO2浓度变化,而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地面净辐射则是影响近地层CO2浓度及δ13C值的环境因子.这些环境因子通过增强或减弱生态系统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影响林内CO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8.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也是一种典型的外生菌根依赖型树种。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以中龄、近熟、成熟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鉴定分析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种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共有10个OTU属于子囊菌,48个OTU属于担子菌,隶属于21科25属。(2)天然林优势菌为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丝膜菌属Cortinarius和乳牛肝菌属Suillus,人工林优势菌为乳牛肝菌属,其余菌种相对丰度随着林龄变化波动较大。(3)天然林与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种群Shannon、Simpson和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工林间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4)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种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近熟林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与天然林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9.
雌性动物生殖系统中的一氧化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属于无机自由基气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传递信号分子,日益受到生命科学各领域的普遍重视。机体内的NO是由三种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合成的。NOS在体内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布机体的每一个系统。研究表明,生殖系统中的NO参与了卵泡的发育和成熟、胚胎的植入、妊娠的维持、分娩等许多生理过程。现就NO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异质DNA探针 ,从拟南芥叶片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阳性cDNA克隆———AT10 3。DNA序列分析表明 ,其编码产物含有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域和一个核定位信号肽。GenBank数据库搜寻结果显示 ,AT10 3未与任何已知功能基因有同源性 ,但与裂叶牵牛PNZIP、集胞藻的一个ORF、紫菜的一个ORF ,构成了一个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含有亮氨酸拉链结构域的新家族 ,极有可能是一新的核基因转录因子。AT10 3是一个单拷贝基因 ,在叶片组织中强烈表达并受光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