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1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119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2篇
  1965年   10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8篇
  195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89年10月30日,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文博馆员欧阳辉,在指导本馆技工陈科金对1985年4月发掘于自贡市郊的一具较完整剑龙进行修理时,发现了珍贵的恐龙皮肤化石。成为轰动“恐龙之乡”的一大珍闻,倍受关注。化石皮肤保存在灰绿色砂岩的紫红色泥岩夹层中,与这具被修理的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剑龙的肩区骨板联系在一起。皮肤及印模的表面纹饰说明,其表层由网状分布或略呈覆瓦状排列的六角形角质鳞构成,与现生蛇、蜥蜴等爬行动物的皮肤近似。目前,修露出的皮肤面积约400平方厘米,每平方厘米含有三枚大小相似,形态一致的角质鳞片。  相似文献   
62.
6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根瘤皮层内存在着可调节的气体扩散屏障,它是由根瘤皮层内的一层细胞及填充在胞间隙的水层构成的,而根瘤是通过改变填充该层胞间隙的水层厚度来调节对气体扩散的阻力。本文概述了关于模拟豆科根瘤内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的数学模型研究,阐明调节根瘤内含类菌体细胞维持低氧分压的有关问题。模型研究使我们获得了对共生固氮根瘤内极为复杂的微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有待于通过改进试验和借助其他理论进一步探索根瘤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的本质。  相似文献   
64.
 本文报告了甘肃天祝高寒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草甸群落地上及地下四部分生物量的热值和营养成分动态,并对其放牧利用的价值进行了总的评价。 6—9月现存量的热值平均为18330焦/克干物质,或20279焦/克去灰分物质,较立枯物+凋落物、活根、死根的平均值为大;死根略大于活根。在珠芽蓼及其他大多数植物种子成熟期的8月下旬,现存量的热值最大,其他三部分的热值变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存量6—9月的平均营养成分以绝对干重计为:粗蛋白13.52%,粗脂肪2.25,粗纤维22.99,无氮浸出物51.88,粗灰分9.61(其中钙1.627,磷0.164);在时间变化上四部分各有其特点。根据地形、植物组成、产量、易食性、适口性、热值和营养成分等综合条件,认为珠芽蓼草甸是良好的放牧地。  相似文献   
65.
 从猪脑中提取钙调蛋白和突触质膜,我们研究了山莨菪碱对经有限蛋白水解和磷脂酶A_2处理后的突触膜Ca~(2+)-ATPase活性影响。发现药物对不同预处理后的Ca~(2+)-ATPase表现出不同影响并调节钙调蛋白对它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66.
转基因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美国科学家R.D.Palmiter等人在世界上首次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获得了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超级鼠(Supermouse)”,其成熟大小为一般小鼠的两倍.“超级鼠”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认识、利用和改造家养动物的时代跨入了可以创造新生物品系,乃至于修饰人类自身的新时代,它在生物学,自然科学以及整个人类认识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不同抗旱性冬小冬幼苗根系对小分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根系含水量、水势、渗透势均随水分胁迫强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以水势变化最为灵敏。恢复正常供水72h后,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抗旱品种恢复能力强。根系渗透调节能力随胁迫强度的加剧而提高,抗旱品种渗透调节的效果好于敏感品种。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根中ATP相对含量减少,恢复正常供水72h后,含量可部分恢复,恢复能力与品种的抗旱性一致。  相似文献   
68.
川百合花粉管的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分布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透射电镜辅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研究了川百合 (Lilium davidii Duch.)花粉管中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和微管分布的关系。在生殖细胞分裂前和有丝分裂前期 ,电镜观察一直未见微管结构 ,但免疫荧光图象显示生殖细胞中有微管蛋白存在。直到分裂的前中期—中期 ,染色体出现 ,它们沿花粉管的长轴前后排列 ,横向的着丝点对相应地一对对地纵向排列。这时 ,生殖细胞中才出现大量微管 ,它们分布于细胞周质区和染色体之间 ,并跨越染色体的整个长度。前中期—中期开始时 ,只有 1~ 2对着丝点从横向转为纵向 ,微管垂直插入着丝点形成着丝点微管 ,而非前人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到的微管与着丝点侧向联接的图象。随着横向的着丝点对逐渐转变成纵向的过程 ,着丝点微管数量逐渐增多 ,但不形成典型的纺锤体。分裂后期 ,染色体交错分离 ,微管的分布与前中期—中期的基本相同。晚后期 ,染色体呈明显的两群 ,除极区和细胞中央区有微管残余外 ,大部分微管消失。通过染色体长度的测量 ,间接证明了分裂后期 B的存在。分裂末期的晚期 ,核膜形成后 ,在两精核之间的区域 ,微管数量开始增多。此区可能代表用免疫荧光所观察到的微管重叠区。细胞板出现后 ,微管消失  相似文献   
69.
采用 52℃下加热 6 min,后经 DEAE- 52、Sephacryls S- 2 0 0和 Q- Sepharose等柱层析方法 ,分离纯化了棕色固氮菌 (Azotobacter vinelandii)缺失 nif Z基因突变种固氮酶 Mo Fe(Δnif Z Mo Fe)蛋白 ,其纯度达到电泳纯。Δnif Z Mo Fe蛋白的固氮活性为 2 83nmol C2 H2 还原 / (min·mg蛋白 ) ,远低于野生种 Mo Fe蛋白。Δnif Z Mo Fe蛋白对氧更敏感 ;热稳定性略低于野生种。Δnif Z Mo Fe蛋白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极为相似。其圆二色谱和磁圆二色谱在 450~ 550 nm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显著不同 ,表明其 P- cluster及其周围环境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有所差异。这亦可能是造成缺失 nif Z突变种 Mo Fe蛋白固氮活性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独叶草叶二叉分枝脉序中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独叶草营养叶二叉分枝脉序及其中的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表明:(1)网结脉中2条完全汇合的与靠近脉中完全分离的叶脉之间未发现任何形式的维管束汇合的中间类型及网结脉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连接脉退化痕迹的事实表明,网结脉不可能由靠近脉产生,相反,由于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退化而形成开放脉;(2)盲脉是通过伴随着齿退化的达齿脉的退化、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间断、非网结脉由分枝处间断三种方式产生的;(3)越裂片脉的出现及其可以形成网结脉的现象表明独叶草营养叶可能曾具有较为复杂的脉序,这种叶脉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4)独叶草营养叶的二叉分枝脉序可能是一种退化性状,而网结脉的出现可能是这种退化过程中的残留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