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11.
肝纤维化及其终末病变肝硬化已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虽然慢性肝病的治疗手段和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肝移植依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器官的紧缺却是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寻找有效的干预手段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近些年,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诱导其凋亡,实现肝纤维化逆转。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疗法在肝纤维化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方向。本文将对肝纤维化及基于MSCs的治疗机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术在老年小结节非小细胞肺癌(Small nodule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sn NSCL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术治疗的老年sn NSCLC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电视胸腔镜组与常规开胸组两个小组。电视胸腔镜组行电视胸腔镜术,常规开胸组行常规开胸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疼痛程度评分、手术前后1 d 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1-3年生存率以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电视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及术后1 d 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电视胸腔镜组术后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常规开胸组(P0.05),且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术治疗老年sn NSCLC创口小、恢复快,且有效避免过度激活炎性细胞,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3.
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太原汾河蓄水区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太原汾河蓄水区水体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变化范围为5.83-181.00 mg/m3,各采样点7月的叶绿素含量整体较高,S8河段(南中环桥-祥云桥)具有最大值181.00 mg/m3,而S1河段(柴村桥下)平均含量仅10.60 mg/m3。叶绿素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氮磷比及pH相关性显著。P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盐、水文气象状况以及水体光合作用强度都是影响汾河蓄水区水环境的因素,其中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的影响更为显著。CCA结果表明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小,但相对多度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样点之间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4.
肖春杰  咎瑞光 《遗传》1990,12(2):43-43
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染色体结构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过去,人们对于染色体结构提出了许多种模型[1,2,3,5]。大多数作者认为染色体的最高级结构为螺旋结构。关于显示染色体螺旋结构的方法,国外已有报道[4,6],本文将介绍一种显示染色体最高级结构为螺旋结构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15.
沙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沙棘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众多学者在叶表皮毛特征、根系解剖结构和生物固氮方面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但在水分生理生态和种群坟散方面尚存争议或不理解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了沙棘无性系植物种群的生理整合作用和觅养行为。因此,今后应该从无性系生长可塑性调节和分株间资源共享特征出发,进一步探讨沙棘的抗旱机理和生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6.
Rad17是细胞周期检控点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检控蛋白,在DNA损伤检控和DNA复制检控中具有重要功能。但Rad17在细胞减数分裂中的检控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细胞减数分裂在睾丸组织中非常活跃,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Rad17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不同时期生殖细胞内Rad17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Rad17在小鼠睾丸组织内高表达,而在肝、肾等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Rad17在不同周龄的小鼠睾丸组织中均高水平表达,但在4周龄以后的小鼠睾丸组织中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d17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高表达,但在成熟精子细胞中消失。这些结果提示Rad17在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起重要检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筛选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抗原。方法: 分别用国产CHO乙肝表面抗原和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佐剂免疫BALB/c小鼠,1周后检测其脾细胞产生的IL-2和IFN-γ的水平。ELISPOT法评价铝佐剂和DC-Chol脂质体佐剂结合HBsAg促小鼠细胞免疫反应水平。结果: 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2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CHO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的20倍和119倍。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4和IFN-γ的斑点数分别为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铝佐剂的2.8倍和46.3倍。结论: 就DC-Chol脂质体佐剂而言,酵母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细胞免疫原性强,是适合用于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18.
布鲁菌核糖体蛋白L7/L12的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布鲁菌核糖体蛋白L7/L12与GST的融合蛋白GST-L7/L12,并纯化蛋白L7/L12,建立检测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对含有L7/L12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L7/L12进行了原核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柱分别纯化融合蛋白GST-L7/L12和蛋白L7/L12,并用SDS-PAGE及Western印迹分析鉴定。以L7/L12为抗原包被微量板,优化抗原包被浓度和羊抗鼠IgG-HRP稀释度,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8000和12000处可见纯化蛋白的条带,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这2条带均能被免疫兔血清识别,表明获得了纯化的有生物活性的融合蛋白GST-L7/L12和蛋白L7/L12。间接ELISA方法的L7/L12抗原包被浓度为5μg/mL,羊抗鼠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00。小鼠免疫血清与L7/L12抗原出现阳性反应,而与布鲁菌融合蛋白OMP31、结核分枝杆菌抗原85b及牛血清白蛋白则呈阴性。结论:成功地对布鲁菌核糖体蛋白L7/L12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以其为基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稳定且特异。  相似文献   
119.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多次贮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因而对植物更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多次贮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多次贮藏种子的原因,并从啮齿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0.
王琦    李锋瑞   《生态学报》2008,28(5):2148-2148~2159
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与施氮量 (0、140、221 kg N hm-2和300 kg N hm-2,分别为N0、N140、N221和N300) 对2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和分布、春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8~504 mm灌溉水平下,当施氮量大于221 kg hm-2(超过作物吸氮量)时会导致收获期NO-3-N在根层土壤剖面的显著积累 (50~140 kg hm-2);在灌溉量为630 mm时,收获期各处理根层土壤NO-3-N的积累量 (25~47 kg hm-2) 要低于播种前 (58~63 kg hm-2).当施氮量超过221 kg hm-2时,春小麦籽粒产量、地上干物质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生理效率均不再显著增加,N221与N0、N140、N300相比,其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6.7%、41.3%与9.5%,地上干物质量分别提高31.3%、25.2%与3.5%.灌溉水生产力的变化介于2.0~5.3 kg hm-2 mm-1,氮肥生产力的变化介于6.3~10.8 kg kg-1.研究还表明,灌溉与施氮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不显著,在378 mm低灌水量时,小麦产量与地上干物质量无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在黑河流域新垦沙地农田系统低灌溉 (灌溉量378 mm) 与221 kg hm-2施氮是最优的水肥耦合组合,因为在此管理模式下不仅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而且灌溉水和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硝态氮的积累量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