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塑料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中,其中约80%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最终成为陆地和海洋垃圾。由于管理与处置不善,这些废弃物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目前回收再利用是较好的处置方式,但对某些塑料废弃物并没有妥善的处置方式。生物降解作为环境友好的处置方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聚氨酯这6种常用塑料的降解微生物及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总结,对目前微生物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微生物降解塑料应用的途径,为生物降解塑料菌株和降解酶的开发应用、降解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分离自西藏林芝的能够产生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epipolythiodioxopiperazine,ETP)的一株冬虫夏草定殖真菌——粘帚菌(Gliocladium sp.)6.102的遗传转化体系。【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式建立了粘帚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包括共培养所用农杆菌与真菌孢子的比例、共培养的时间、pH值和乙酰丁香酮的浓度。【结果】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粘帚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了转化的最佳条件,其转化效率为50-100个转化子/106真菌孢子。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式分别将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hph)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转入粘帚菌中,实现了表达并且可以稳定存在。【结论】首次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粘帚菌遗传转化体系,为研究ETP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大豆田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运用稀释平板法和16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胞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用NA培养基从胞囊上分离90株具有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90株菌株分属于7个属22个种。46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32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10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2株属于变形菌门ɑ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结果】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中存在丰富的细菌物种多样性,这些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54.
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另一个是生物分界的新认识。 (一)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科学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到二十世纪末,数、理、化生都达到了前人难于设想的境地,例如核物理方面的核能利用,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超过古代“千里眼、顺风耳”幻想的水平,激光不仅可以用在医疗上,替代手术刀,也可能成为宇宙大战的攻击和防御武器,而超声波则用在勘探、海洋捕鱼和医疗诊断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生物工程的园地。通过基因链的分割和再组合,将用以创造有益于人类的新物种或变种。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由于世界人口的增  相似文献   
55.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建立了冬虫夏草中7类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包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冬虫夏草中的多糖、糖醇、氨基酸和核苷,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冬虫夏草中的甾醇、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均成功运用于冬虫夏草样本分析。从冬虫夏草样本中鉴定了61个小分子化合物(2个糖醇、16个氨基酸、9个核苷、7个甾醇、18个脂肪酸、9个挥发性成分);在对其多糖分析中发现其分子量主要分布于3.3-1 300kDa范围内,由3个主要色谱峰组成。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培植冬虫夏草和野生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两者小分子化合物种类一致,多糖分子量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56.
本文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2-DE)技术对3个野生冬虫夏草样本和3个培植冬虫夏草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SDS-PAGE结果显示6个样品的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3-66.4kDa之间,Quantity one软件处理凝胶图谱显示蛋白条带在20-23条之间;采用PDQuest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处理,共检测到670-936个蛋白点,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等电点为pI 4.5-6、分子量为29.0-66.7kDa和14.3-20.1kDa两个区域。尽管在不同样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蛋白质差异,但是并没有发现野生冬虫夏草和培植冬虫夏草之间有显著差异。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为评价指标对新鲜冬虫夏草以及冷冻干燥、20℃阴干和60℃烘干冬虫夏草样品进行比较,发现新鲜冬虫夏草SOD活力最高,冷冻干燥对冬虫夏草SOD活力的影响小于20℃阴干干燥,60℃烘干干燥对冬虫夏草SOD活力破坏最大,结果表明干燥条件对冬虫夏草SOD活性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7.
冬虫夏草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组iTRAQ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定冬虫夏草寄主昆虫幼虫(S1)、僵虫(S2)、子座初期(子座<1cm,S3)、子座早期(1cm<子座<3cm,S4)、成熟冬虫夏草(子座>7cm,S5)、商品冬虫夏草菌核(S6)、商品冬虫夏草子座(S7)及商品冬虫夏草(中期子座≈5cm,S8)8个样品,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iTRAQ分析技术对冬虫夏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共计获得9 924个不同肽段,鉴定到1 809个蛋白质,其中差异比值1.5倍以上,P<0.05蛋白个数506个,以商品冬虫夏草样本(S8)为参照,比较差异蛋白数量,寄主幼虫(S1)、僵虫(S2)、子座初期(S3)、子座早期(S4)、成熟冬虫夏草(S5)、商品冬虫夏草菌核(S6)及商品冬虫夏草子座(S7)阶段差异蛋白数分别为104、102、34、35、49、46和136个,说明昆虫幼虫、僵虫及子座与商品冬虫夏草样品差异显著。对鉴定蛋白质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在第三主成分(component 3)上的显著差异,表明成熟冬虫夏草(S5)的蛋白组成不同于商品虫草,说明成熟虫草品质下降。层次聚类(hierarchy clustering)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分为两支,僵虫(S2)和商品冬虫夏草菌核(S6)与寄主幼虫(S1)聚在了一个分支上,而不同发育阶段样品(S3、S4和S5)与商品虫草子座(S7)聚在一个分支上,说明商品冬虫夏草菌核中还残留有寄主昆虫蛋白。冬虫夏草菌核部位的蛋白到子座部位的蛋白呈现由寄主幼虫蛋白向真菌蛋白发育过渡的聚类关系。子集嵌套关系同步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蛋白组成变化随时间的程序性变化的规律。K-均值(K-means)聚类和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提供了冬虫夏草成熟过程中能量代谢通路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真菌侵染昆虫和有性生殖相关蛋白质信息。研究结果为理解寄主昆虫对冬虫夏草功能的潜在贡献、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借鉴,并为蛋白质组作为冬虫夏草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8.
从微生物组到合成功能菌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微生物组是指特定微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组学,自然界中的生物过程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组完成的。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微生物组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继合成生物学之后,基于微生物组的合成功能菌群研究正在兴起,在人类健康、农业、工业和生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微生物组到合成功能菌群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微生物组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9.
60.
土壤抑菌作用对食线虫真菌及其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漫红  刘杏忠 《菌物系统》1997,16(2):149-154
通过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地区主要大豆种植区11种土壤对4株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M-14,厚垣孢子轮枝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JN-11,SH-26和BQL-1孢子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土壤元菌作用普遍存在,但依土壤条件,菌种类型而异,其中以安徽宿到,济南农科院,北京,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土壤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