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8篇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1.
【目的】铅黄肠球菌是医源感染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但针对其噬菌体的研究尚属空白。噬菌体作为细菌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本研究首次分离到可培养的铅黄肠球菌烈性噬菌体,对其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和其他特征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噬菌体与宿主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噬菌体Ecf_virus_SZ01以健康人粪便中分离的铅黄肠球菌(DO55)作为宿主菌,分离自深圳市南山区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样本,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对其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透射电镜显示,噬菌体Ecf_virus_SZ01头部直径约为106 nm,尾部直径约为150 nm,尾长且无伸缩性尾鞘,属长尾噬菌体科;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约为30 min,每个受感染细胞产生子代的平均数量为50 PFU/cell;抑菌曲线显示MOI=0.01时对宿主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宿主特异性强,不能实现跨属侵染;测序结果显示其基因组为dsDNA,长度为59 409 bp,GC含量为43.2%;该噬菌体共有102个开放阅读框,BLASTn比对显示该噬菌体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噬菌体相似性极低。【结论】首次分离到宿主为铅黄肠球菌的噬菌体,具有潜伏期短、裂解能力强、宿主专一的特征,基因组与数据库中现有噬菌体相比十分新颖,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Ridaifen-G(RID-G)诱导造血细胞U937、Raji、THP-1和IM-9死亡是否需要Z-VAD-fmk(一种细胞凋亡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发现RID-G以细胞凋亡蛋白酶非依存性的方式诱导细胞死亡,并伴随有线粒体功能紊乱。Z-VAD-fmk对U937细胞的死亡没有影响,但抑制etoposide诱导的细胞凋亡;DNA片段化结果表明,RID-G可破坏Raji和THP-1细胞的DNA,经RID-G处理后的U937细胞的DNA条带没有经etoposide处理的清晰。此外,Z-VAD-fmk对U937、THP-1和Raji细胞DNA的片段化程度有不同的影响,抑制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表明,RID-G诱导的非典型细胞死亡不依赖于caspase,且伴随有线粒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3.
氧化应激所产生的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自由基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量的NO可以导致自由基损伤,并诱导神经元的凋亡.大黄作为中医传统药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近年研究表明,大黄素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菌、抗炎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胰腺炎等病症的治疗.Forkhead转录因子1(FOXO1)是Forkhead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FOXO1对于胰岛素信号通路、DNA修复、清除活性氧损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非常重要.而NO自由基对FOXO1的调控作用还不清楚,我们研究发现,NO的供体GSNO(亚硝基谷胱甘肽)或者L-Arg(L-精氨酸)可显著提高FOXO1的转录活性并促进其下游促凋亡基因Fas L、Bim的转录表达,进而诱导神经元死亡.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素可以通过降低FOXO1的转录水平以及蛋白质水平,缓解NO所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该研究揭示了NO自由基诱导神经元损伤的新机制,同时也为了解大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对大黄素等中药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银鲫、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和红鲁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中的4种不同的同工酶。结果表明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一些座位,除了银鲫的基因表达外还观察到红鲤基因的表达,出现了银鲫原来所没有的区带或原有的区带受到抑制等现象,显示出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具有类似于杂种的遗传性状,另一方面从4种不同的 同工酶表型分析,表明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同工酶基因表达较接近银鲫。  相似文献   
115.
鲢的远缘杂交子代和人工三倍体的同工酶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效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  相似文献   
116.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 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 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 经过8周的养殖, 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 g/尾,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 g/尾(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 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 (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 29.51%; 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 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 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 ± 0.27) mg/L的水体中, 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 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 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 12h较低氧胁迫 0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 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著性高于普通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7.
介绍了口服胶原蛋白水解物的吸收利用机制,综述了其在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上对皮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口服胶原蛋白水解物产品的开发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8.
119.
枣及酸枣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器形态与解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枣(赞皇大枣、骏枣、苹果枣和梨枣)和酸枣为试材,对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器形态与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单核晚期花蕾为黄绿色,花药为淡黄色,赞皇大枣花蕾横径为2.7mm左右,纵径为1.6mm左右;骏枣、苹果枣和梨枣花蕾横径范围为2.0mm左右,纵径范围为1.1~1.8mm;酸枣花蕾横径为1.9mm左右,纵径为1.0mm左右.在单倍体育种中,可依据花器官形态判别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从而判别花药培养或小孢子培养的最佳取材时间.  相似文献   
120.
本文介绍用杂交选育方法改良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耐低温能力的试验经过和已取得的进展。同时,分析讨论了杂交后代(一代和二代)性状遗传的某些结果。对鱼类低温适应和抗冻、抗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和讨论,并认为只有把鱼类耐低温性状遗传的分子机理彻底阐明,人们才有可能直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改良像鲮鱼等不耐寒物种的抗寒性能。此外,我们也对如何改进鱼类杂交选育的技术措施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