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抑癌基因PTE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PTEN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常规石蜡包埋切片SABC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6例胰腺癌、12例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TEN蛋白和PTEN mRNA表达情况,同时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胰腺癌、12例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正常胰腺组织及癌旁组织PTEN蛋白阳性16例(75%),阳性物质位于胰腺腺细胞及胰岛细胞的胞质中,胰腺癌PTEN蛋白阳性10例,PTEN蛋白表达于癌细胞胞质,阳性率(38.4%)与正常组织存在显著差异(P<0.01).淋巴结未转移病例PTEN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PTEN mRNA表达结果与PTEN蛋白基本一致,胰腺癌PTEN mRNA阳性12例,阳性率(46.2%).结论 PTEN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红花檵木品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全省范围的调查收集 ,建立了红花木的品种资源收集圃 ,开展了品种演化关系和遗传稳定性研究 ,利用二元分类方法 ,根据红花木的叶形、叶色、花期、花色及分枝特性等主要观赏特征 ,划分出嫩叶红、透骨红、双面红 3大类 15个型 4 1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3.
红花Ji木品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全省范围的调查收集,建立了红花Ji木的品种资源收集圃,开展了品种演化关系和遗传稳定性研究,利用二元分类方法,根据红花Ji木的叶形,叶色,花期,花色及分枝特性等主要观赏特征,划分出嫩叶红,透骨红,双面红3大类15个型41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4.
自然界中的细菌大多数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增强了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病原菌的致病性。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菌群感效应(quorumsensing)是调控生物膜形成和其它生物学功能的机制。细菌能够分泌特定的信号分子并感应它的浓度,当信号分子浓度达到阈值时,细菌就能够引发包括致病基因在内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于生物膜的形成是病原菌致病性和其它要求一定细胞密度才能产生功能的基础,所以细菌群感效应的发现为防止病原菌的毒害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5.
记述采自新疆的漠王属Platyope Fischer—waldheim 3新种:奇台漠王Platyope qitaiensis,sp.nov.,霍城漠王Platyope korgasica,sp.nov.,库尔勒漠王Platyope korla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hMLH1、hMSH2、hMSH6和hPMS2四种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癌患者标本17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LH1、hMSH2、hMSH6和hPMS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参数间关系。结果:17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MLH1蛋白的缺失率为6.2%(11/177),hMSH2蛋白的缺失率为4.0%(7/177),hMSH6蛋白的缺失率为1.7%(3/177),hPMS2蛋白的缺失率为8.0%(14/177),四者之和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19.8%(35/177)。四种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缺失均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P0.05),另外,hMLH1及h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还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hMSH6蛋白的表达缺失还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缺失均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在部分结直肠癌组织中出现缺失现象,且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hMLH1、hMSH2、hMSH6和hPMS2四种基因的突变,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黄花蒿是一种治疗痢疾的特效中药,植物体中含有丰富的精油,但其应用和生产中常有种类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黄花蒿为原料的药材质量。为实现黄花蒿药材快速鉴定与评价,该研究利用FTIR技术和GCMS分别对黄花蒿及其近缘种叶片原药材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油以黄花蒿含量最高(1.86%),其次是南牡蒿、茵陈蒿、青蒿、牡蒿和艾蒿。FTIR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及其近缘种一维图谱相似,酰胺类、芳香类以及萜类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丰富;二阶导数图谱中,黄花蒿青蒿素成分振动吸收明显增强,可以明显将黄花蒿与其混淆中区分开。GC-MS分析显示,黄花蒿与其近缘种的挥发油成分中共检测出17个共有峰,28种化学成分,均含有较高樟脑、á-杜松烯、Crocetane、植烷、2,4-二叔丁基苯酚,但不同种间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植烷在黄花蒿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近缘种,龙脑成分只能在黄花蒿叶片中检测出,然而á-雪松烯在青蒿、南牡蒿、茵陈蒿均较高,而在黄花蒿,艾蒿,牡蒿中含量均较低。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黄花蒿与其近缘种挥发油成分差异性,6种材料明显聚为2类。其中,黄花蒿与牡蒿、艾蒿聚为一类,青蒿与茵陈蒿和南牡蒿聚为一类。该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药材的真伪鉴别及其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围术期肿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DS及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DS及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肿瘤患者围术期焦虑及抑郁状况,有利于维持患者血压和心率稳定。  相似文献   
109.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多在青春期发病,发病率约1/10000,主要临床表现为大肠中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予治疗,几乎10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一直以来,FAP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由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根据临床特点的不同,FAP患者可以分为经典型FAP(CFAP)和轻表型FAP(AFAP)。然而近年来,在一些无APC基因胚系突变的FAP患者中发现了Mut 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这种由于Mut YH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而无APC生殖突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Mut 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2](MAP)。M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FAP。另外,很多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结肠腺瘤病的严重程度、癌变的风险程度和某些肠外表现相关。MAP的发现和对FAP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完善了对FAP遗传病因学的认识,对于FAP患者及高危亲属的合理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以肿瘤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吲哚菁绿(ICG)的载体,合成近红外荧光探针GX1-HSA-ICG,研究其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在荷人胃癌裸鼠活体中的靶向成像能力。方法:以HSA作为ICG的载体,通过化学修饰与GX1共价连接,合成GX1-HSA-ICG纳米颗粒探针;使用SDS-PAGE对探针合成进行鉴定;采用探针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以及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Co-HUVEC进行结合和竞争抑制试验,验证探针和Co-HUVEC细胞结合的特异性;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对皮下荷胃癌小鼠进行近红外荧光活体成像,验证探针在体内的胃癌靶向性。结果:成功合成GX1-HSA-ICG。细胞结合与竞争抑制实验显示GX1-HSA-ICG可与Co-HUVEC细胞特异性结合;荷瘤小鼠活体成像也显示出GX1-HSA-ICG较ICG有更长体内的循环时间,并且胃癌组织局部较HSA-ICG有更强的聚集。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HSA为荧光染料载体的胃癌血管靶向探针,成功对荷胃癌裸鼠进行了活体成像。使用HSA为载体的探针较单纯使用ICG的肿瘤局部滞留能力显著提高,GX1增加了探针的胃癌靶向特异性。该探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评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