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核糖蛋白2(ribophorin II,RPN2)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对HCC患者生存的影响,同时分析RPN2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HCC公共芯片数据,从蛋白和m RNA水平检测HCC组织中RPN2的表达,同时分析RPN2与HCC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及预后相关性;进一步利用MTS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在肝癌HepG2细胞中检测RPN2对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98例肝癌组织中,RPN2阳性表达率88.78%,对应癌旁肝组织中,RPN2阳性表达率74.49%;癌组织中RPN2染色评分为5.80±3.15,癌旁肝组织RPN2染色评分为2.13±1.59,肝癌组织中RPN2表达显著上调(P0.001)。3个肝癌公共芯片数据(共522例肝癌)中RPN2的m RNA表达水平同样显著升高(均P0.001)。98例肝癌患者RPN2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P=0.004)、门脉侵袭(P=0.012)和TNM分期(P=0.009)相关;RPN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较RPN2低表达的患者短(OS:P=0.027;RFS:P=0.036)。肝癌HepG2细胞转染RPN2小干扰RNA后,细胞生长能力显著受抑制。结论:RPN2在肝癌中表达显著升高,RPN2的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有关,RPN2显著促进肝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33.
包红光  王成  杜万光  郭二果  王晓磊  贺然 《生态学报》2020,40(14):4699-4709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PM_(2.5)污染凸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城市林木为城市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在调控、缓解、降低城市PM_(2.5)污染危害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树种、优化配置结构、提高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城市林木前瞻性布局。然而,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研究突破城市林木调控PM_(2.5)污染机制与机理,实现调控PM_(2.5)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迫切需要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调控PM_(2.5)效应研究,并在不同尺度、不同维度进一步进行结合、延伸。对基于实地监测的城市林木调控PM_(2.5)能力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林木单位叶面积与形态特征、配置结构特征、气象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归纳城市林木调控PM_(2.5)机制,同时从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的时间变化特征、水平距离和垂直变化特征、内外变化特征等方面总结城市林木调控PM_(2.5)时空特征。最终提出研究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以冬性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2n=28,AABB)为母本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2n=14,DD)杂交,得到的单倍体幼胚(n=21,ABD)经组织培养拯救,获得的幼苗经染色体加倍而成为合成小麦(AABBDD)。从中鉴定、筛选出冬性的合成小麦。幼胚仅在1/2 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率为75.81%;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 MS+2 mg/L 2,4-D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之后视幼胚发育状况再将其转入1/2 MS培养基中培养成苗,此方法的成苗率为92.44%,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6.63%。染色体加倍在冬季塑膜拱棚内用0.05%秋水仙素进行半根法处理,较容易获得健壮苗,并且分蘖多。  相似文献   
36.
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肽或低分子糖蛋白,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在pg水平就发挥作用。作为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产生,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它们的代谢异常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细胞因子已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学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多种效应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是造成ARDS的"中心环节",其中TNF-α、IL-1、IL-8、IL-10、CXC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析方法,测定92例早发CHD、237例迟发CHD患者和220名对照者的ApoE基因型;血脂水平按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发现的5种ApoE基因型,分别为E3/3、E2/2、E3/2、E4/3及E4/2。早发CHD组和迟发CHD组ApoE 4/3基因型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进一步对两组CHD患者的ApoE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早发组ε4等位基因频率较迟发组高(P<0.05)。ApoE各等位基因型之间,TC和LDL-C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CHD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8.
Particular HLA class II allelic sequences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ype I diabete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the specific TCR/peptide/class II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the disease process is required. To this end, we have introduced the diabetes-associated human class II HLA-DQ8 allele (DQA1*0301/DQB1*0302) as a transgene into mice and analyzed T cell responses restricted by this molecule to an important Ag in human diabetes, human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Hybridoma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rticular peptides from this Ag presented by HLA-DQ8 to T cells and to map the core minimal epitopes required for T cell st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se core epitopes reveals a motif and relevant features for peptides that are immunogenic to T cells when presented by HLA-DQ8. The major immunogenic epitopes of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do not contain a negatively charged residue that binds in the P9 pocket of the HLA-DQ8 molecule. PBMC from HLA-DQ8+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individuals respond to these peptides, confirming that the mouse model is a useful tool to define epitopes of autoantigens that are processed by human APC and recognized by human T cells.  相似文献   
39.
Polar auxin transport plays a divergent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cluding root and embryo development, vascular pattern formation and cell elongation. Recently isolated Arabidopsis pin gene family was believed to encode a component of auxin efflux carrier (G(?)lweiler et al, 1998). Based on the Arabidopsis pin1 sequence we have isolated a Brassica juncea cDNA (designated Bjpin1), which encoded a 70-kDa putative auxin efflux carrier. Deduced BjPIN1 shared 65% identities at protein level with AtPINl and was highly homologous to other putative PIN proteins of Arabidopsis (with highest homology to AtPIN3). Hydrophobic analysis showed similar structures between BjPINl and AtPIN proteins. Presence of 6 exons (varying in size between 65 bp and 1229 bp) and 5 introns (sizes between 89 bp and 463 bp) in the genomic fragment was revealed by comparing the genomic and cDNA sequences. Northern blo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jpin1 was expressed in most of the tissues tested, with a relatively h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