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烟蚜茧蜂是控制烟蚜田间种群的重要寄生蜂。施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烟蚜及其他害虫时,也会对烟蚜茧蜂产生毒性,影响对烟蚜种群的自然控制效果。了解杀虫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可为田间选择合理施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剂对其羽化的影响。【结果】阿维菌素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强,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弱,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86.66%)、顺式氯氰菊酯(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64.44%和67.78%)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居中。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著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成蜂的羽化率;在蛹期用药,4种杀虫剂对成蜂的羽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其余3种杀虫剂对雌蜂比例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这些杀虫剂,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在成蜂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42.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研制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制了一种融微生物肥有机肥和无机肥于一体的新型复合肥料。测定结果,含微生物活菌总量为2.5亿个/g,其中固氮、解磷、解钾功能做生物活菌量达1.0亿个/g,有机干物质34.3-37.3%,含氮(N)7.8-8.9%,全磷(P2O5)5.2-5.5%,全钾(K2O)4.8—5.0%。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无毒无害,对环境不构成危害。生产过程中采取了有机物料发酵和功能微生物大量繁殖一次同步完成,添加除臭微生物、机械自动翻拌等工艺。田间试验表明,与等养分或等价格投入的化肥相比,增产9-18%,对多种经济作物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有一定的改土培肥效应。  相似文献   
43.
本文依据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特性以及松材线虫的生长习性,对松材线虫进行了定时,定量的测定试验,试图通过培养后线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来摸索定量测定捕食率的方法.在漏斗法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成功地摸索出3种方法捕食率测定的新方法.各方法各具优缺点,滤膜镜检法和双层镜检法的数据更精确,条切镜检法和漏斗法所测数值较粗略.因此,可依据实验的侧重点以及实验所需的精密程度,而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进行捕食率测定实验.  相似文献   
44.
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飞萍  陈清林  侯有明  尤民生 《生态学报》2005,25(10):2623-2628
根据生境的异质程度将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通过大面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与林下层类群物种组成相似性高,两类群的共有种为258种,其中植食性、蜘蛛类、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螨类、中性物种分别有88、53、41、38种和38种,主要隶属于蜘蛛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天敌总共有种为132种,占共有种总数的51.16%。物种在二类群间可相互交流,林下层类群物种更替比竹冠层类群更为频繁,中性物种交流比其它类物种更为频繁,一年中3~7月份和10~11月份的物种交流多。竹冠层类群在林下层类群的重建和瓦解中起着物种“源”和“库”的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林下层类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与竹冠层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保护林下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竹冠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5.
黄曲条跳甲为害下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46.
本文采用马氏诱集器法对6种不同小生境的昆虫相进行初步研究。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后表明,采用马氏诱集器法对不同昆虫的诱集效果不同,其中对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诱集效果较好。根据诱集结果,不同生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7.
小菜蛾咬食后青菜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广  尤民生  魏辉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57-2160
在虫害条件下,青菜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成分较多.其中饱和烷烃类物质占多数,其次是芳烃类物质,其它为少量的不饱和烷烃、醛、醇、酮、酸和杂环化合物等.经小菜蛾取食危害的青菜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量比未受损伤的青菜高3倍,且挥发性物质种类也多些.前者的挥发性物质多为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后者的挥发性物质多为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48.
苦皮藤乳油对小菜蛾种群控制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 1%苦皮藤 (CelastrusangulatusMaxim .)乳油对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L .)种群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其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浓度 10 .0 0mL/L的苦皮藤液效果最佳 ,对成虫的忌避率为 73 2 % ,对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 94 7%和 93 5 % ,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I值由对照的 2 1 6 140降为 0 6 6 8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 0 0 30 8。  相似文献   
49.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用 3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叶片饲养小菜蛾幼虫 ,研究非嗜食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研究表明 ,茶枯 (Camelliaoleifera)、番石榴 (Psidiumguajava)、飞扬草 (Euphorbiahirta)、南洋楹 (Albiziafalcataria)、薄荷 (Menthahaplocalyx)、蓖麻 (Ricinuscommunis)、假连翘 (Durantarepens)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DMRT) ,化蛹率都低于 30 0 0 % ;从蛹重来看 ,经积雪草 (Centellaasiatica)、芒果(Mangiferaindica)、构树 (Broussonetiapapyrifera)、细叶桉 (Eucalyptustereticornis)的乙醇提取物处理 ,小菜蛾蛹重显著减轻 (P <0 0 1,DMRT) ,蛹重 (10只蛹 )都低于 0 0 30 0 g。  相似文献   
50.
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控制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模拟1%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印楝素浮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机理,主要是对小菜蛾成虫的显忌避作用,尤其是在种群发展的初期,由于其显的忌避作用,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下来,有效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