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邹垚  韩崇选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959-3968
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宿主营养、免疫以及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饮食是影响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碳水化合物是哺乳动物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相关研究,本文从碳水化合物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机制以及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物短链脂肪酸对宿主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用于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类型主要是抗性淀粉和非淀粉多糖;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适应性变化;复杂多糖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调节宿主能量平衡和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近年来相关研究,可加深对肠道菌群对宿主碳水化合物代谢贡献的理解,为哺乳动物机体健康状况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陈晓冰  吴晗  姜波  韦灵  郭义选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2):4099-4108
田间土壤优先路径空间分布影响优先流的发生和运动。通过野外土壤染色示踪试验,利用形态学图像解析技术,并结合群落生态学分析方法,对广西岩溶区秸秆覆盖(CM)和非覆盖(CK)下的水稻田进行土壤优先路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外部供水状况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秸秆覆盖水稻田的土壤水平染色由整体分布向团块状聚集分布转变;非秸秆覆盖水稻田以枝状染色为主,其平均染色斑块形状系数为21.69,染色形态规则,是秸秆覆盖水稻田的1.04倍。秸秆覆盖与非覆盖水稻田的土壤优先路径均呈聚集分布,秸秆覆盖水稻田内优先路径的Morisita指数为1.28,且田间优先路径以影响半径<1.0 mm为主(重要值0.31),非秸秆覆盖水稻田内影响半径<1.0 mm的优先路径重要值为0.28。秸秆覆盖影响稻田土壤优先路径,有助于改善田间作物的水肥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43.
采用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常压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并结合杀鼠活性追踪,从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 Lam.)的果实中分离到一个含有7个糖基的三萜皂苷,通过TLC、mp、IR、MS、1 H-NMR和13 C-NMR等方法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6S,2E)-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醇-(1→3)-(6′S,2′E)-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醇-(1→6)]-β-D-吡喃葡萄糖酯[即皂荚皂苷O(GleditsiosidesO)]。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鼠对皂荚皂苷O经口灌胃的耐受量为160~400mg/kg,半数致死剂量LD50=249.52mg/kg,95%可信区间为224.81~276.95mg/kg;皂荚皂苷O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大于皂荚皂苷A。研究结果表明,皂荚皂苷O为皂荚的主要杀鼠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4.
45.
东南亚稻种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等途径,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稻种资源662份,其中野生稻120份,栽培稻542份。对栽培稻资源进行隔离检疫、繁殖以及性状鉴定,获得足够种子并构建引进东南亚栽培稻资源数据库。从栽培稻种质中鉴定发掘出抗褐飞虱材料58份,抗稻瘟病材料9份,抗白叶枯病材料11份,耐盐材料12份。引进的稻种资源拓宽了我国水稻遗传基础,丰富了我国的稻种资源基因库,将在水稻育种及相关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平菇种植通常是冬季节种植(10月中旬-12月下旬,不超过元月底种植的平菇),主要供应冬季、春季市场,为了延长平菇供应季节、提高平菇种植效益,我们正在推广平菇早秋种植(7月底-9月下旬、不超过10月初种植的平菇)。平菇早秋种植与传统冬季种植相比具有显著优点:一是主要供应秋季、冬季市场,市场平菇商品少、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突出,二是种植出菇季节温度合适,温度、湿度管理相对简单,三是种植周期短、用工成本低;但是早秋平菇种植也具有较大风险性,一是种植季节温度高,种植污染率高,增加种植难度,二是容易滋生病虫害,增加管理难度,因此要做好早秋平菇种植,必须按照"三选用、四注意、三加强"搞好十个方面的平菇早秋种植管理。  相似文献   
47.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的延安燕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和月动态.结果表明:梯田各层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相似程度较高,即梯田土壤水分的垂直波动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均是表层(0-30cm)和中层(30-100cm)土壤水分的灰关联度较大,即土壤水分的变化发展态势较一致,但由于不同利用方式的影响,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为梯田〉白羊草〉刺槐〉沙棘,除白羊草地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30cm)与深层(100-200)的灰关联度最小,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较大.从各月土壤水分灰关联度来看,沙棘除10月份外,其他各月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较高;白羊草地正好相反,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变化波动很大;梯田和刺槐林地居中,但各月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仍然存在差异,表现为雨季前各月土壤水分变化较为一致,雨季后的9、10月份与4月份相比差异较大.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和月动态变化均产生不同影响. 态势的相似程度为梯田》白羊草》刺槐》沙棘,除白羊草地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30cm)与深层(100-200)的灰关联度最小,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较大.从各月土壤水分灰关联度 看,沙棘除10月份外,其他各月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较高;白羊草地正好相反,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变化波动很大;梯田和刺槐林地居中,但各月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仍然存在差异,表现为雨季前各月土壤水分变化较为一致,雨季后的9、10月份与4月份相比差异较大.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和月动态变化均产生不同影响. 态势的相似程度为梯田》白羊草》刺槐》沙棘,除白羊草地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30cm)与深层(100-200)的灰关联度最小,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较大.从各月土壤水分灰关联度 看,沙棘除10月份外,其  相似文献   
48.
中国4种蝗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对采自我国山西、江苏、河北等地不同蝗区优势蝗虫种类3科4种8个种群的12种酶18个酶位点进行了检测,比较了4种蝗虫种群水平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中华稻蝗和笨蝗各位点等位基因丰富,而长翅素木蝗和短额负蝗各位点等位基因较少。在所研究的4种蝗虫8个种群中,多态位点百分率普遍较高(P=53.3%—100.0%),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H。=0.034—0.139)。受迁飞能力、繁殖方式和活动范围的限制,4种蝗虫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笨蝗较高(H。=0.089—0.139),其次是中华稻蝗(H。=0.073—0.090),而长翅素木蝗(H。=0.0488—0.068)和短额负蝗(H。=0.034—0.050)相对较低。除Adk-1、Ao-1、Idh-1、Ldh-1、Ldh-2和Me-1在部分蝗虫种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绝大多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W平衡,但短额负蝗的多个位点符合或接近H—W平衡,表明该种蝗虫在自然种群结构方面明显有别于其他种类。从4种蝗虫的F—统计量(Fst)看,笨蝗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最高(Fst=0.32),其次是短额负蝗(Fst=0.31),而中华稻蝗相对较低(Fsl=0.20),长翅素木蝗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最低(Fsl=0.18),利用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对I值和D值进行聚类,所得聚类树也证实了这种遗传分化差异,上述结果反映了迁飞能力、适应性和环境因子对不同蝗虫遗传分化的影响。Nei的遗传距离(D)和遗传一致度(I)进行的聚类分析基本符合传统形态学、细胞学等研究结果:即同属于斑腿蝗科的中华稻蝗和长翅素木蝗遗传距离最小(D=0.559),遗传一致度最高(I=0.576)。在3个科中,癞蝗科和锥头蝗科之间呈现较小的遗传距离(D=0.776)和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0.776),而这两科与斑腿蝗科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D=0.908),遗传一致度相对较低(I=0.406)。等位酶分析能较好地反映蝗虫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和种内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49.
冷季型草坪杂草的季节性发生与演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西安地区冷季型草坪杂草的种类、发生时期进行普查,对杂草的发生与季节性演替规律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发现阔叶杂草优势种有酢酱草、蛇莓、紫菀、深绿蒿等,单子叶杂草优势种有狗牙根、马唐、莎草等,并提出了以多度等级确定危害成度及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0.
春小麦品种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些遗传育种工作者按品种地理 来源或表现型差异的大小进行选配亲本,取得 了初步成效。Bhat171在小麦育种中,对选配 杂交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以多元 分析法选择那些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间杂交更 有效,毛盛贤等[131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亦得到了 相似的结果。为此,本文选用黑龙江省近百年 推广具有代表性品种,运用多元分析法测定与 产量有关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再根据遗传距 离的大小对诸品种进行归类,然后剖析其亲本 组合及不同来源,比较此法的优越性。兹将我 们1980年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