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8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对710名(男328人,女382人)新疆蒙古族进行了糖精和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人群中的糖精味盲率为4.648%,没有尝味能力的隐性基因频率为0.2156,具有尝味能力的显性基因频率为0.7844,平均尝味阈值为8.009±1.34(0.108mol/L)。乙酰水杨酸的尝味阈值分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峰一谷分布,表明该性状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谷底7号液(3.00×10-4 mol/L)是味盲的界限,味盲的峰值在1号液(1.7×10-2mol/L),尝味者的峰值在11号液(1.25×10-5mol/L),味盲率为90.282%,。经χ2检验,男、女性的味盲率无显著差异(P>0.90),表明决定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对该基因的显隐性等特点尚需通过家系分析进行确定。 Abstract:The saccharin and aspirin tasting abilities have been detected and analyzed in 710 individuals (328men,382women)of Xinjiang Mongol.It is showed that the saccharin taste- blindness ratio among Mongolians was 4.648%,frequency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termining taste-blindness and the dominant gene determining taste ability was 0.2156,and 0.7844 respectively,and its mean testable threshold was 8.00±1.34 (0.108mol/L).Distribution of aspirin tasting threshold appeared a distinct curve with double peaks and single bottom,and demonstrated the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was a monogenic character.Solution NO.7 (3.00×10-4mol/L) at the bottom in the curve was the boundary of taste-blindness.The peak of taste-blindnes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 (1.7×10-2mol/L),and the peak of taster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1 (1.25×10-5mol/L),The ratio of aspirin taste-blindness was 90.28%.The χ2 test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irin taste-blindness ratio between male and femal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90),and the gene determining for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located on autosomes.  相似文献   
92.
短果大蒜芥(Sisymbrium loeselii L.var.brevicarpum Z.X.An)花蜜腺位于雄蕊基部花托上,属十字花科环状花蜜腺类型中的侧棱环四圆环亚型。蜜腺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分泌表皮上有变态气孔器,蜜腺中部的气孔器呈舟状分布。产蜜组织中的维管束来自于花托中的维管束分支,属较进化的十字花科花蜜腺的亚型类型。蜜腺原基是在花的各部分原基分化后,由雄蕊基部花托表面区域的2-3层细胞,经反分化形成,环状蜜腺发生发育同步,在蜜腺的发育过程中,蜜腺组织中的液泡和淀粉粒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其原蜜汁由维管束提供,运转至产蜜组织,最后由变态气孔泌出。  相似文献   
93.
副锥同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1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采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给予治疗,化疗组(41例)单纯给予化疗治疗。治疗后3个月,评价和比较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截至目前,联合组平均生存期为15个月,化疗组为10个月,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两组主要的不良反应,联合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华蟾素联合全身化疗对中晚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5.
96.
97.
基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变化和铜吸附性分析地卷、平盘软地卷和犬地卷响应Cu~(2+)胁迫的差异,以了解谷胱甘肽在低等生物地衣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方法分别测定地衣体的GSH与细胞内、外的铜含量。结果显示,低浓度Cu~(2+)胁迫下,3种地卷GSH均呈上升趋势,4 mmol/L时达最高;5-8 mmol/L时,地卷和犬地卷的GSH逐步下降较明显,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平盘软地卷GSH在3-5 mmol/L Cu~(2+)范围差异不显著,Cu~(2+)5 mmol/L时才出现较明显的下降(P0.05)。4 mmol/L Cu~(2+)处理时间不同时,犬地卷的GSH变化与处理时间正相关,而地卷和平盘软地卷的GSH出现波动式变化(6 h增加,12 h下降,18-24 h上升)。3种地卷胞外铜与Cu~(2+)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并显著高于胞内铜(P0.01),而胞内富集的铜与地衣GSH变化相对应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菌藻共生的特殊生物-地卷类似于高等植物可诱导合成GSH缓解胁迫产生的伤害,3种地卷的铜耐受性差异与其铜吸附性和GSH合成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 隶属于2目15科21属, 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 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 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 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 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 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 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
该文报道了采自新疆的木灵藓属中国2个新记录种——帕米尔木灵藓(Orthotrichum pamiricum)和细齿木灵藓(O.scanicum)。帕米尔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钝,气孔隐型,多着生于孢蒴下部,外齿层齿片8对,干燥时蒴齿背曲,内齿层蒴条16,上部内曲;细齿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部具细齿,气孔半隐型,蒴帽具分散的透明毛,内齿层和外齿层均16片,具8条黄色细沟,干燥时中部以上具沟。对这2种藓类的形态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及与其相似种的形态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绘制了每种的形态结构墨线图。木灵藓属植物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进一步表明,新疆地区富含生物多样性,并与中亚植物区系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采用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体在兔颅骨缺损中的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以24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为材料,采用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网状复合体,于兔颅骨顶部制成两个颅骨全层缺损,分别为孔A(左)和孔B(右),孔A(阳性对照组)以自体颅骨为修复材料,孔B(实验组)以复合体为修复材料,观察缺损修复区域的形态学、影像学(X线及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植入后24周时,形态学显示:阳性对照组可见致密的骨组织修复,与缺损边缘界限不清,实验组中支架孔隙内纤维组织由新生骨质取代,且新生骨成熟度较提高,材料表面有部分吸收。CT扫描观察显示:冠状面上,阳性对照组缺损修复区域与周围正常骨组织融合为一体,实验组修复材料与缺损边缘融合紧密,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结合良好,部分边缘结合不连贯。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材料部分降解,材料间隔可见新生骨小梁。研究中无实验动物死亡,皮肤切口处缝合良好,无皮下积液,无移植物脱出、红肿感染等情况出现。结论:以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体对兔颅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能促进缺损区域新骨的形成和生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