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Xenorhabdus和Photorhabdus代谢产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8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属和Photorhabdus属)的发酵液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从中筛选出活性较高的菌株一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CB6)。经有机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对嗜线虫致病杆菌发酵液进行进一步分离,得到5个组分。用MTT法测定体外杀肿瘤细胞作用,发现其中2个组分具有抗肿瘤活性。组分3对HepG2、Hela、BGC-823、A-549、K562和HT-29的IC50分别等于3.1μg/ml、8.5μg/ml、2.1μg/ml、3.0μg/ml、4.4μg/ml和1.5μg/ml;组分5对HepG2、Hela、BGC-823、A-549、K562和HT-29的IC50分别等于0.1μg/ml、1.8μg/ml、0.1μg/ml、0.4μg/ml、1.2μg/ml和0.6μg/ml。同时发现抗肿瘤活性组分对正常人肺成纤维细胞MRC-5和正常人肝细胞L-02生长的影响很小。该研究在国内率先报道了嗜线虫致病杆菌发酵液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为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2.
桉树幼林白蚁的危害、种类及区系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蚁危害桉树幼林进行系统观察,得知白蚁危害桉树幼林的根部,而导致植株枯死类型分为三类,另尚有少部分植株是由于白蚁啃食树干 处树皮而在旱季枯死。蚁害多发生在桉树定植至山场的头4-6个月内,定植1年以后的桉树则很少因白蚁危害而死亡。同时,对桉树幼林的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结果发现在三明危害桉树的白蚁种类有5种,它们是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闽华歪白蚁、海南大白蚁,其中后三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危害桉树,黑翅土白蚁为桉树白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83.
抽穗期喷施某些激素及营养元素对水稻空秕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水稻抽穗期喷施6-BA,ABA,NaH_2PO_4,H_3BO_3对旗叶各生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及各生理因素在影响水稻空秕率中的作用.明确了影响水稻空秕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4.
砾石(>2 mm)是估算土壤碳库的主要参数之一。为评估砾石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不同方法(剔除砾石前后)估算马尾松人工林分布区131个样地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密度,并检验不同方法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剔除砾石后各土层容重分别为0.58~1.57、0.60~1.67和0.59~1.75 g·cm-3,显著低于剔除砾石前容重,砾石总体上将容重提高了6.5%~6.8%;剔除砾石前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93~65.97、7.63~59.08和8.79~94.53 t·hm-2,高于剔除砾石后估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忽视砾石总体上使土壤有机碳密度被高估4.9%~11.8%;随砾石含量增加,不同方法间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密度的相对偏差增加,当砾石含量高于20%时,0~40 cm土层估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忽视砾石与剔除砾石间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高29.7%~47.4%。综上,砾石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密度,推荐用剔除砾石容重且考虑砾石作为修正因子的方法来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尤其是砾...  相似文献   
85.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可以对目的基因进行定点插入、敲除和置换。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是继锌指核酸酶和转录激活样效应物核酸酶之后的第3代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CRISPR-Cas9系统作为研究的热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但其在植物次生代谢物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时期。阐述了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和几种常用的基因编辑方法及其应用实例,总结了CRISPR-Cas9技术在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定点敲除、突变和插入,以达到提高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植物抗性等目的。该技术已在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编辑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50 mg·L-1)多效唑对碗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品种'火花'('Huohua')生长的影响及多效唑处理过程中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并进行了隶属函数值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浓度10~50 mg·L-1多效唑处理抑制碗莲品种'火花'生长.随着多效唑质量浓度提高,立叶数、立叶长、立叶宽、立叶高、花径、花高和开花总数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总体上与对照组(质量浓度0 mg·L-1多效唑)差异显著.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质量浓度10~50 mg·L-1多效唑处理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趋势各异;质量浓度10~50 mg·L-1多效唑处理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质量浓度10、20和30 mg·L-1多效唑处理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质量浓度40和50 mg·L-1多效唑处理组叶片中CAT活性则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碗莲品种'火花'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值间以及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POD活性的隶属函数值与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值间的相关性总体在0.05或0.01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质量浓度10、20和30 mg·L-1多效唑处理可有效控制碗莲品种'火花'生长,提高其观赏性;且其生长指标以及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POD活性可以作为判断碗莲品种'火花'矮化效果的可靠、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300名正常白族人的手掌主线分布,为人类学、医学、遗传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A主线,Ⅲ型占96%、Ⅴ型2.17%、Ⅰ型1.83%;B主线,Ⅴ型93%、Ⅶ型7%;C主线,Ⅴ型44.5%、Ⅶ型40.67%、Ⅸ型11.67%、O型3.16%;D主线,Ⅸ型47%、Ⅶ型46%、Ⅺ型7%。主线分布以35′5″7、35′79、35″79为主(占76.67%)。39.67%的个体双手主线对称分布,以35′5″7为主(15%)。MLI平均为6.25±1.37,MLIT为22.52±3.00,二者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3.17%的个体缺失c三叉。结论:白族人的手掌主线和其他民族有共性又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88.
高温对二化螟实验种群生长、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以2 7℃和30℃恒温为对照,研究了平均温度在2 7~2 9.2℃内的5种变温条件下(每天2 0 h的适温2 7℃和12 :0 0~16 :0 0的高温处理,分别为日最高气温2 7℃、30℃、33℃、36℃、4 0℃)二化螟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组建了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力生命表。结果表明高温可导致二化螟种群的发育速率延缓、存活率和生殖力下降,主要表现在幼虫历期随日最高温度的升高而延长,36℃时延至12 d以上;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3℃时,其存活率从2 7℃时的30 .3%降至36℃时的13.1%和4 0℃时的5 .5 % ,繁殖力也从30℃时每雌产卵量14 8.7粒减至36℃时的70 .5粒。因此,夏季异常高温可能是二化螟田间种群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89.
结合ArcGIS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研究了1990—2015年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候、水文、地形、社会等因子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5年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保持量为5.79×10~9t (1004.23 t·hm^-2),森林、灌木、草地、农田、未利用地的土壤保持功能依次降低。25年间三峡库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变化范围为818.73~1280.50 t·hm^-2,2000年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最高。三峡库区土壤保持功能呈现东北高,西南低,长江沿岸及重庆主城区附近较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保持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海拔1000~1500 m的区域土壤保持能力最强;土壤保持量随坡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海拔、坡度、降水、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贡献最大。人类活动干扰是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治理,降低人为干扰,有助于提升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