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甘肃安西荒漠鼠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nai发  宁瑞栋 《兽类学报》1990,10(3):215-220
  相似文献   
123.
杨立  张洁  宋波龙  赵俊  庆宁 《生态学报》2014,34(16):4580-4587
针对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的两个亚种(L.disparis disparis和L.disparis qiongzhongensis)现有形态分类特征的含糊,通过观察标本室保存的15条水系441尾标本,首次提出利用下唇结构类型作为拟平鳅亚种的补充形态鉴别依据,结合头背部斑纹特征,能有效地鉴别拟平鳅各地理种群和亚种,为拟平鳅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依据头背部斑纹差异归纳出4种类型,分别为小斑块型(云开山脉以东的7条水系及海南岛万泉河),虫蚀纹型(云开山脉以西的5条水系),混合斑纹型(海南岛的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共3条水系),大斑块型(海南岛的昌化江)。依据下唇结构变化情况总结出3种下唇类型,分别是半圆型(云开山脉以西的5条水系),几字型(云开山脉以东的7条水系),马蹄型(海南岛的3条水系)。依据头背部斑纹特征结合下唇结构特征,对照模式标本的描述,重新定义了拟平鳅原有的两个亚种,将分布于云开山脉以东水系的种群鉴定为指名亚种,拟平鳅L.disparis disparis,其鉴别特征为:头背部斑纹为小斑块型并且下唇类型为几字型;将海南岛种群鉴定为琼中拟平鳅L.disparis qiongzhongensis,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马蹄型下唇类结构,且头背部斑纹以混合斑纹型为主。重要的发现是,分布于云开山脉以西的种群与已命名的2个亚种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头背部斑纹为独特的虫蚀纹型且下唇类型为半圆型。这可能是一个新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也许能证明云开山脉以西的种群在遗传上的独特性以及形成新亚种的可能性。云开山脉东、西两侧以及海南岛不同水系的拟平鳅的种群分化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4.
以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CI184、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以及CI184/‘铭贤169’F2、F2:3家系为材料,鉴定其条锈病抗性,对CI184条锈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集群分离分析法进行多态性筛选,以F3抗病鉴定数据为依据,对CI184中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显示:(1)CI184在苗期抗性鉴定中,对30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抗性,但对中国四川新出现的条锈菌生理小种V26表现苗期感病;在田间成株抗性接种鉴定中,CI184对中国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条中33、水源4、水源5、水源7和V26等表现出成株抗性。(2)CI184中条锈病抗性由隐性基因位点控制。(3)仅检测到一个控制条锈病抗性的QTL位点,位于1B染色体上Xgwm18和Xwmc626之间,暂时命名为Qyr.zz_1B,在四川和北京2个环境中可分别解释CI184中13.36%和18.07%的成株抗性贡献率。(4)Qyr.zz_1B位点的3个SSR标记和Yr15的1个SSR标记可以区分该位点与1B染色体上的其他抗条锈病基因,如Yr15、Yr24和Yr26/YrCH42。表明Qyr.zz_1B位点在小麦条锈病的抗病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5.
宁凤兰 《蛇志》2014,(1):117-118
目的探讨利用人体节律性与时辰药理学的关系指导临床口服给药,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和阐述给药时辰的重要性。结果同一药物在不同时段给药,其疗效和毒性不同。结论根据时辰药理学指导临床口服给药,可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充分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6.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大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齿冠高,上前臼齿外壁无明显的肋;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肋窄而紧靠;下臼齿外中沟弱;内齿带高,封闭内谷;具外齿带;m1下三角座稍短于下跟座Matthew和Granger(1923)所记述之Cadurcotherium sp.和Cadurcotherium?sp.标本被分别归入Cadurcodon houldjinensis和C.ardynensis。对呼尔井组迄今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表明,该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27.
建立了套式RT-PCR与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相结合的区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与猪瘟病毒田间分离株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与猪瘟石门株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分析,分别找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与猪瘟石门株各自独有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结果二者分别有10和16个独有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分别对17株猪瘟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进行这26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有3个限制性内切酶(HgaI、Hin8I及Hsp92I)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钝锉伤性低眼压的临床观察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应用UBM观察55例钝锉伤所致的低眼压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手术效果并根据UBM检查决定睫状体离断复位手术的范围。结果:55例应用UBM检查的患者,16例行药物治疗治愈;15例行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后,14例治愈,1例未复住;21例行睫状体离断缝合术后,1次手术复位的14例,经UBM检查证实另7例缝合位置靠后或者缝合范围不够,手术失败,再次检查UBM定位重新缝合后,全部治愈。3例放弃手术。结论:UBM检查对于钝锉伤性低眼压可以定性、定量地做出诊断,明确鉴别睫状体脉络膜上腔脱离和睫状体离断,并且可以确定离断的范围及其与相关组织的关系,评价手术的效果及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9.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可产生具有重要工业生产价值的脂肪酶。根据已报道的相应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综合运用PCR、RT-PCR技术克隆到脂肪酶基因的全长DNA和cDNA序列。其中DNA序列长1071bp,包含876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3段内含子;cDNA序列长885bp。结构基因编码蛋白包含292个氨基酸,前17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022703和EU370914。将脂肪酶基因c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克隆到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转化毕赤酵母GS115得到重组子且实现了分泌表达。将重组子诱导产酶,在培养温度30℃、甲醇添加量1%的情况下,小规模发酵量达0.93mg/mL,其分泌表达的最高酶活为7.2U/mL。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60℃和8.0。表达蛋白在60℃保温1h后仍有完全酶活,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0.
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MKP-1及p-ERK1/2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相关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 MKP-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io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p-ERK1/2)曲在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选取64例上皮性卵巢癌、35例卵巢上皮性交界瘤及32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的组织,另选取26例正常卵巢组织作对照,进行MKP-1及p-ERK1/2的免疫组化分析,并同时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上述蛋白的Western—blot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卵巢、良性肿瘤、交界瘤及卵巢癌组织MKP—1的表达依次递减,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IGOⅢ期与Ⅳ期卵巢癌组织MKP-1的表达显著低于Ⅰ期与Ⅱ期卵巢癌组织(P〈0.01);而p-ERK1/2在正常卵巢、良性肿瘤、交界瘤及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依次递增.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IGOⅢ期与Ⅳ期卵巢癌组织P~ERK1/2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与Ⅱ期卵巢癌组织(P〈0.01)。且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均显示MKP-1与p—ERK1/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90,P〈0.01及r=-0.78,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MKP-1与p—ERK1/2的异常表达可能跟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之间的表达失衡可能是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