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10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ptive breeding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pecies conservation, but special problems are encountered in achieving the ideal of a demographically stable but genet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 Breeding programmes involving co-operation among a number of centres are now being developed which will overcome s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by identifying individual animals, genetic lineages or age cohorts from which to breed.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such as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embryo transfer and semen collection and storage, as well as the monitoring of reproductive statu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such programmes.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procedures for various population problems is discussed and criteria for their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within breeding programmes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outlines some of the advantages inherent in domestic anim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ompares them to the disadvantages in such development in wildlife species. Species program planning (as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Zoological Parks and Aquariums' Species Survival Plan) is offered as an important first step in organizing appropriate research towar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wildlife species.  相似文献   
3.
对广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广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旬,出笋数量占全期出笋总数的62.7%;幼竹高生长及枝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遵循慢—快—慢的节律;此竹种属于混生竹,可移竹繁殖和埋鞭繁殖,前一方法的繁殖效果较好,成活率可达60%,而埋鞭繁殖效果相对较差,成活率只有38%,最佳繁殖时间宜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进行;根据其各生长阶段的生长规律、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以及生产实践,提出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世荣  马姜明  缪宁 《生态学报》2015,35(1):212-218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高度凝练出了天然林动态干扰与保育技术、典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天然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技术等三方面的创新成果,形成了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今后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海洋氮循环中细菌的厌氧氨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在一类特殊细菌的厌氧氨氧化体内完成的以氨作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一种新型脱氮反应.厌氧氨氧化菌的发现,改变人们对传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反硝化细菌并不是大气中氮气产生的唯一生物类群.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菌厌氧氨氧化与全球的氮物质循环密切相关,估计海洋细菌的厌氧氨氧化过程占到全球海洋氮气产生的一半左右.由于氮与碳的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测,细菌的厌氧氨氧化会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另外,由于细菌厌氧氨氧化菌实现了氨氮的短程转化,缩短了氮素的转化过程,因此为开发更节约能源、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水脱氮新技术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阐述了作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生化分离技术实验中的原料选取、处理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尝试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相似文献   
8.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课程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使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局限,通过分析环镜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形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现状,阐述了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A Namalwa cell line, KJM-1, which was adapted to serum-free medium is thought to be a good host cell line for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interferon (-IFN) in Namalwa KJM-1 (Miyaji, 1989a). The utility of Namalwa KJM-1 for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was further examined. As a target gene to be expressed, human lymphotoxin (hLT) cDNA was used. It was engineered for expression in Namalwa KJM-1 using a simian virus 40 (SV40)-based expression vector pAGE107 (Miyaji, 1989a). It contains all components necessary for the expression of cDNA in mammalian cells. The expression vector was introduced into Namalwa KJM-1 by electroporation. Among the transformants, clone 7 was further examin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hLT in serum-free medium. The production level of hLT was augmen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ell density. Thus it wa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Namalwa KJM-1 is useful for p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 products.Abbreviation HEPES 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