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山蛾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育卿 《动物学研究》1986,7(2):147-154
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北沿,北纬29.35°,东经115.59°,属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庐山襟江带湖,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有1800余种,隶属158科642属。因此,庐山蛾类也较丰富。笔者于1975年5月开始,对庐山蛾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蛾类455种。现将庐山蛾类区系报告如下。 区系分析 庐山蛾类已鉴定出32科340届455种。区系情况如表。 从表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
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国文  季梦成  赖书绅   《广西植物》1996,16(3):259-264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避暑胜地,也是我国中亚热带北缘植物多样性的宝库.本文在广泛调查、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分布、类型及其配置.本区分布有野生观赏植物528种,隶属于115科290属,其中乔木类138种,灌木类140种,藤木类52种,草本类198种.并根据开发与保护现状对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的持续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庐山风景区碳源、碳汇的测度及均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年兴  黄震方  梁艳艳 《生态学报》2013,33(13):4134-4145
旅游目的地系统碳源、碳汇的计算与分析,不仅是旅游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科学命题.以庐山风景区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10年的碳源及碳汇.结果表明:(1)2010年庐山风景区包括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总碳排放为108 697 t.其中,本地居民占碳排放总量的19.52%,旅游者占碳排放总量的80.48%.在旅游者碳排放中,旅游交通碳排放占50.24%,旅游住宿碳排放占38.04%,旅游食物消费碳排放占10.65%,旅游活动碳排放仅占1.07%;(2)2010年庐山风景区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为9447 t;(3)从碳源、碳汇均衡角度看,庐山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吸收了区内碳排放的23.47%.但由于旅游者的区际流动和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仅占区内和区外碳排放总量的8.69%,旅游业使庐山成为一个显著的碳源.  相似文献   
4.
为制定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策略,采用濒危系数、遗传系数及物种价值系数等评价指标对58种珍稀植物的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顺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的综合评价值(VS)为0.153~0.742,濒危等级为安全的11种,占该区珍稀保护植物总数的19%;稀有的28种(48%);渐危的18种(31%);濒危的1种(2%)。优先保护顺序为Ⅰ级的8种,占该区珍稀保护植物总数的14%,急需保护;Ⅱ级的22种(38%),需要保护;Ⅲ级的23种(40%),可以一般保护;IV级的5种(8%),较为安全。生境破坏和人为干扰是该区珍稀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5.
庐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交错,其中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64.2%,温带性属占总属数的35.8%。东亚成分在该区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属,占总属数的20.9%,中国特有属缺乏,特有种丰富,表明成分具有多样性并具有热带亲缘性,是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该区与井冈山、武夷山关系密切,与鼎湖山、秦岭和横断山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6.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于2005—2006年先后3次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得知庐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24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8科,占江西省已知39种两栖动物的61.54%。有21种属东洋界种类,3种属广布种,无古北界种类。分别有6、6、3、5和4种两栖类的生态类型属静水型、陆栖-静水型、流水型、陆栖-流水型和树栖型。除大鲵、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其余22种两栖动物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此次调查采集的小角蟾、阔褶蛙、虎纹蛙、竹叶蛙和花姬蛙为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记录,并与江西省其它自然保护区讲行了两栖类相似件系数比较,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曾卫  封健  王华 《生物信息学》2019,26(11):103-107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场设计为契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重塑”的设计理念,以灾后重建中公共空间的生态重塑、文化重塑和公共重塑为研究内容,着眼于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设计框架,探索和归纳灾后重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8.
庐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广泛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上至山顶地段,在庐山现存植被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黄山松在庐山的更新和演替情况,该文通过对庐山黄山松种群的调查,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空间代时间"的分析方法,编制庐山黄山松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结合种群结构动态指数、时间序列平均推移法模型等方法对黄山松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庐山黄山松种群结构呈纺锤形,幼龄和老龄个体数量较少,中龄个体多,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2)黄山松种群死亡高峰出现在第8龄级,个体平均期望寿命第2龄级最大,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Ⅰ型。(3)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小径级出现缺失,种群表现出衰退趋势。建议在保护区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对黄山松林进行适当的人工抚育,补植一些适宜的落叶阔叶树种,以丰富该地区的树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
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Du YX  Wu CJ  Zhou SX  Huang L  Han SM  Xu XF  Ding 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675-1681
为阐明地处中亚热带北部的庐山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2010年7—8月,分别在庐山的南、北坡按200 m的高差选择6个和5个不同海拔采样点,分层(0~10、10~20、20~30、30~40和>40 cm)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显著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北坡,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南坡则没有明显规律.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逐渐下降.北坡和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07~10.34 kg.m-2和6.03~12.89 kg.m-2.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变化的变异性较大,原始植被的破坏和人工林的建立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取样线法,共选取18条样线对庐山鸟类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94种,隶属14目36科。其中留鸟60种,夏候鸟15种,冬候鸟16种,旅鸟3种。对不同季节的鸟类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从Shannon-Wiener指数看出,秋季多样性最高,为3.49;夏季次之,为3.44;冬季为3.40;春季为3.17。比较均匀性指数发现,秋季的均匀度最高,为0.51;冬季次之,为0.49,与前者仅有0.02的差距,可见二者丰富度差距很小;春季为0.41;夏季最低,仅有0.37,比较各季度的差距发现,最高的季度和最低的季度之间的差距为0.14。说明庐山鸟类的均匀度相差不大,庐山的鸟类群落均匀性在时间上无明显波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