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濒危植物都支杜鹃雄蕊数目描述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都支杜鹃5个种群(包括模式产地)的雄蕊数目进行统计、对馆藏标本进行查询和对模式标本采集人进行采访,修正了现有文献对都支杜鹃雄蕊数目(一个关键鉴别特征)的描述——应是12~15枚,而非10枚;本文还对同地点栽培的都支杜鹃和云锦杜鹃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都支杜鹃与云锦杜鹃诸多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支持都支杜鹃是一个独立的“好种”。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3.
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属——文采苣苔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和一新种,即文采苣苔属Wentsaiboea D. Fang & D. H. Qin及文采苣苔W. renifolia D. Fang & D. H. Qin, 并提供墨线图。文采苣苔属的柱头外形略似长檐苣苔属Dolicholoma D. Fang & W. T. Wang, 不同在于前者叶肾形,基部心形,具掌状脉,花冠斜钟状,裂片圆形,雄蕊和退化雄蕊着生于冠筒近基部。新属在体态上还接近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 T. Wang, 但前者叶具掌状脉,冠筒钟状,远轴侧膨胀,柱头马蹄形;在后者叶具羽状脉,冠筒筒状,不膨胀,柱头下唇倒梯形至线形。  相似文献   
4.
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种下新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荚叶〔Helwingiajaponica (Thunb .)Dietr.〕为山茱萸科(Cornaceae)青荚叶属 (HelwingiaWilld .)植物 ,我国民间常将其髓部、叶及果实作为药用。该种主要特征为叶片纸质 ,卵形、卵圆形、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背面粉白或淡绿色等[1 ] 。作者在对馆藏的青荚叶标本进行整理时 ,发现《中国植物志》中的个别变种描述与该变种原始文献的描述有出入 ,而且该种种内的一些分类依据不明确。为此作者查阅了有关标本及文献 ,对该种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青荚叶Helwingiajapon…  相似文献   
5.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细石叶剥离进度等的差异,形成了角锥形、柱形、圆锥形等各种形状。在剥离石叶过程中,曾运用过台面修理、工作面上端(细石叶头部)修正、台面更新、台面转移等调整手法。灵井石器工业的细石叶工艺是一种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的技术。通过对比,灵井与华北各地的同类细石核大小尺寸接近,与本省临近的大岗、李家沟等细石器遗址应属相同或相近技术传统的细石叶工艺。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细裂槭与其近缘种大叶细裂槭、疏毛槭的表型性状及叶片微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细裂槭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细裂槭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2)同一产地细裂槭与其近缘种的一些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3)反映叶片大小和翅果形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不能准确反映种间关系,故不支持《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各类地方植物志中以叶片大小和双翅连接角度作为细裂槭、大叶细裂槭和疏毛槭的主要分类依据。(4)疏毛槭叶上表皮和下表皮均具表皮毛,且生活周期内不脱落,与《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对疏毛槭的记载略有不同。依据许炳强提出的植物叶脉序演化关系,细裂槭与大叶细裂槭的叶脉序特征基本一致,而疏毛槭较细裂槭和大叶细裂槭原始,该研究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对细裂槭和大叶细裂槭的合并处理,并将细裂槭作为疏毛槭的变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