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岩溶区生态恢复和重建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自然更新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变化对岩溶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指导性意义.以桂林岩溶试验场为研究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垭口、1号洼地和砂页岩区3个样点(样方为20m×20m)进行种属组成、植物生活型谱和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经过近20年的自然恢复,其植物多样性增加,生境获得改善,整个区域的群落向着更加稳定的阶段演替.  相似文献   
2.
桂林漓江沿岸植物区系特点及其与景观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毅刚 《广西植物》2004,24(6):508-514
桂林漓江沿岸原生植被受破坏严重 ,植物区系为次生性质 ,其特点 :( 1 )种类丰富 ,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 80 8种 ,隶属于 1 5 6科、483属 ;( 2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份复杂 ,可将 45 4个种子植物属归为 1 4个类型 ,以热带、亚热带类型为主 ,温带类型次之 ,中国特有属 6个 ;( 3 )植物区系岩溶特性明显 ,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岭南山地地区的一个小区。植物景观是桂林漓江沿岸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在各类植物群落的外貌和一些重要植物种类的花、果和叶色的季节性变化上。现存的主要植物群落以次生藤刺灌丛为主 ;少见尚存的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独有的喀斯特硬叶常绿阔叶林 :以乌冈栎为建群种的山顶矮林 ,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地区罕见的残遗植被类型 ,在构成景观和科研上均有特殊意义。沿河岸分布的植物是最吸引游人注意的重要景观 ,形状各异的灌丛、杂木林、竹林和农田植被等都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邓占球 《古生物学报》2002,41(2):280-282
串管海绵的Amblysiphonella属在桂林地区融县组的发现,填补该属在晚泥盆世地质历程中的空白。在此之前,国内、外已出版地质文献中未记载该属在泥盆系发现的种。  相似文献   
4.
梁保平  雷艳  覃业努  梁丽敏 《生态学报》2018,38(12):4526-453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断地被人为改变着,不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既削弱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广西3座典型中心城市——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6景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信息,对典型城市1990—2015年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与生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快速城市化阶段重点城市核心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广西各典型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受人为影响强烈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动最为显著,建设用地景观的不断扩张与耕地、林地景观的缩减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2)在水平空间上,城市建筑景观逐渐由核心圈层向外围圈层扩展,外围区的自然景观受人工干扰强度加大,景观类型逐渐丰富,但破碎化程度加剧。(3)在垂直空间上,城市景观类型呈现较显著的海拔分异特征,中、低海拔区是城镇化最集中的地带,建设用地的景观优势度增长最为显著。高海拔区因但受城市扩张与农业开发活动的胁迫,自然景观的优势度与团聚性呈下降趋势。(4)从城市功能定位来看,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作为广西3座不同功能类型的中心城市,它们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该研究为科学开展城市景观规划、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推进广西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梁惠凌  黎天山  韦毅刚 《昆虫知识》2011,48(6):1806-1815
调查发现广西桂林雁山地区的蝴蝶种类有10科122属254种,以蛱蝶科、弄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的种类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0.8%、16.9%、16.1%和15.7%。不同季节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均匀,春、夏、秋、冬的蝴蝶种类分别为83、198、175和148种;捕获的种数分别占捕获总数的13.7%、32.8%、29%和24.5%。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占69.4%;东洋古北兼有种占25.4%,古北种占2.4%;广布种占2.7%。  相似文献   
6.
分析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其种群间的共生关系,可为桂林岩溶石山植被的修复与重建、经营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样方调查,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OI)、Dice指数(DI)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中重要值前22位的乔木物种进行种间关联测定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 研究区22个主要乔木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表明该地区青冈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极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231个种对中有108个种对呈正联结,115个种对呈负联结,8个种对无联结,正负联结比为93.9%,绝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联结,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桂林岩溶石山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导致物种间的生态位产生分化;AC、PC、OI和DI与χ2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种间关联性分析应以χ2检验为基础,辅以AC、PC、OI和DI等指数进行综合研究;根据PCA排序和种间关联关系,将22个主要乔木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对生境具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桂林地区产出的大量Sinospongophyllum的个体发育资料为基础,结合我国描述的Sinospongophyllum和Tabulophyllum以及国外已描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种作系统发育分析,用分校分析方法,判别这两个属的亲疏关系,认为Sinospongophyllum和Tabulophyllum并非同义属。同时,对桂林地区大量产出的Sinospongophyllumcrassiseptatumsp.nov.居群内变异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讨论了引起变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藻丘中发育着大量孔洞,其中的隐生环境主要有藻丘中的大型“花斑”及小型“花斑”、晶洞(常被再溶蚀)、裂隙孔洞(水成岩墙)等几种类型。主要的隐生生物为 Epiphyton-Renalcis,隐藻类,Girvanella及可能营穴居生活的介形虫和少许单房室有孔虫。隐生环境中的隐藻类可能是Epiphyton-Renalcis穴居藻类的先驱生物组合。穴居藻类在藻丘中的发育型式反映水深是导致藻丘内主要造礁丘藻类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种群的高度、胸径和冠幅结构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采用分异指数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胸围和冠幅结构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阴香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2-8m;胸径集中分布在2-6cm;冠幅多集中分布在1-4m,少数分布在5-7m之间;阴香种群个体的高度、胸围和冠幅多数为中等分异;阴香种群以幼树和小树个体占多数,自然更新能力较好,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这将有利于增加种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自身特性、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植物空间格局和关联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植物群落的形成、维持和演替过程。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Arg.)是桂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先锋物种。调查了桂林喀斯特地区以克隆繁殖为主的红背山麻杆群落,采用点格局方法,以Ripley's K函数为基础运用g(r)和L(r)函数对红背山麻杆种群进行点格局以及不同径级之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红背山麻杆在小尺度(小于2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大尺度(大于2 m)上表现为随机分布;(2)3个径级之间在小尺度两两表现为正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大,3径级之间的关联性由正关联转变为无关联或者负关联;(3)在大尺度范围红背山麻杆较大地径的母株对其他母株的克隆小分株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两个径级大小差异增大,它们的空间关联性会逐渐呈无关联或负关联,与径级Ⅰ与径级Ⅱ及径级Ⅱ与径级Ⅲ相比,径级Ⅰ与径级Ⅲ的空间关联性呈较强的负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