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食管胸段和腹段壁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存在于神经束和分支的粗细神经纤维内,也见于外膜丛,肌间丛,粘膜下丛和粘膜肌内。食管肌层内AChE阳性神经纤维多而密集,而食管腹段肌内尤为丰富,肌间神经纤维末梢分布于肌束表面,可能与控制肌纤维活动有关;分布于肌内,粘膜下层和上皮基部的AChE阳性神经中,尚含有内脏感觉神经纤维。食管壁的肌间丛和粘膜下丛内散在有多极形和卵园形的AChE阳性神经元,在食管腹段内数多,而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  相似文献   
2.
下食管括约肌(LES)最重要的功能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中。针刺足三里穴对人和动物的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已有报道,但针刺该穴对LES有无作用,未见文献报道。本工作观察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对LES的影响,为探讨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原理,提供动物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从2010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研究组(n=84,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和常规组(n=66,常规放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3年生存情况。单因素分析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与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放射性食管损伤、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1、2、3年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以及GTV的食管鳞癌患者三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放疗,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心理特征及小剂量阿米替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收治的癔球症患者137例(癔球症组),另选取同期到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非癔球症组),比较两组食管测压结果、癔球症症状评分量表(GET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癔球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68)和研究组(n=6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干预。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癔球症组、非癔球症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长度、UES残余压、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潜伏时间(D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癔球症组患者UES静息压高于非癔球症组(P<0.05)。癔球症组患者GETS、HAMA-14、HAMD-17评分高于非癔球症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6%(58/69),高于对照组的66.18%(45/6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癔球症患者,癔球症患者具有较高的UES静息压,癔球症症状及较为严重的不良情绪,采用小剂量阿米替林对癔球症进行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茅为涛  潘涛  唐莉  万天霞  陈琳 《生物磁学》2013,(26):5071-5074
目的:调查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患者150例,利用自我行为管理量表、自我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150例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平均得分为37.12+4.95分,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治疗依从性较好而疾病知识认知方面较差;而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得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我效能、工作学习压力及文化程度(偏回顾系数=0.301、-2.264、1.403)。结论:胃食管返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较差,这与其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学习压力较大有关,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减轻工作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的食管静脉曲张模型,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小型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门静脉左支完全夹闭法造模,并通过外观、超声、胃镜等检查检验手段对造模结果加以评估。结果术后8周存活动物100%可见食管静脉曲张。结论通过门静脉左支夹闭法,基本可以建立兔食管静脉曲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pH值的Kreb's液对人食管下段平滑肌条的体外收缩功能的影响,同时明确食管环形肌(circular smoothmuscle,CM)及食管纵行肌(longitude smooth muscle,LM)对其反应的区别,以探讨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根据24h食管pH值检测、食管镜检及HE染色结果,分辨、筛选正常人食管平滑肌,制备环形平滑肌与纵行平滑肌条,描述4种pH值Kreb's液(pH∶6.7,6.9,7.1,7.3)组给药前后人食管肌条收缩曲线.结果:LM在各组pH条件下乙酰胆碱的浓度依赖收缩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是CM在pH为6.7组中收缩反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LM在各pH组中对异丙肾上腺素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异,而CM在pH为6.7及6.9组异丙肾上腺素舒张反应明显降低.结论:不同的酸性条件下食管平滑肌中的纵行肌及环行肌对乙酰胆碱及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不同,酸损伤减弱CM收缩及舒张反应,可能参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食管运动功能性疾病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总结食管破裂的患者急诊住院后经过系统、科学、快速的护理手段和临床治疗,及使用特殊的治疗方法(借助电子胃镜行食管破裂的修补治疗)得到救治的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入院后急检血常规、血型、凝血象、生化系列等相关检查;给予禁食水,重症监护,对症处理,营养支持,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引流液,应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方法;给予科学的严密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护理、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及对症处理、胃管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心里支持的护理).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在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痊愈出院.结论:与常规开胸下行食管破裂修补术治疗食管破裂的患者相比,在电子胃镜下行食管破裂修补术拥有治疗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医疗费降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8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临床诊断和胃镜确诊的28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和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论汉族还是维族,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汉族患者高发年龄段早于维族患者(z=-2.939,P=0.003,);汉族和维族患者占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比例分别为42.4%、81_3%及56.5%、18.8%,其中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比例较高(X2=14.358,P=0.000);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者、饮食习惯不良在维族患者中的比例较高(P〈0.001)。结论:GERD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男性多于女性,汉族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旱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比例高于维族患者;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饮食习惯不良可能是GERD尤其是维族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