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6篇
  免费   3498篇
  国内免费   2204篇
  10718篇
  2025年   165篇
  2024年   292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形态计量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胰岛素诱导低血糖大鼠心房肌细胞核周区特殊颗粒(ASG)的体密度、面数密度和数密度及平均直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高尔基复合体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别(P>0.05)。实验组的心房利钠肽(ANP)的免疫反应强度比对照组强(P<0.001)。提示胰岛素诱导低血糖对心房利钠肽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表明ANP作为生理和病理调节递质与代谢刺激相拮抗。  相似文献   
2.
3.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种群密度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珍稀动物种群的密度及其分布是开展保护的重要基础。2015年7—8月,采用样带内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皮条河-耿达河流域的水鹿Rusa unicolor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近年来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资料,对保护区水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鹿在区内广泛分布,分布海拔为1 354~3 841 m,其中95%的痕迹点分布在海拔1 600~3 599 m;调查区域内水鹿总平均密度为(0.25±0.16)只/km~2;从皮条河上游往下至耿达河流域,水鹿的密度呈明显的递减趋势,水鹿活动痕迹点距居民点距离与其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表明居民点对水鹿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影响燕山地区板栗树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在整株水平上研究板栗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试验以盆栽\"燕山早丰\"板栗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自然干旱处理22 d,测定叶片光合特性,根、茎、叶生物量、脯氨酸、丙二醛、碳、氮等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浇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幼苗根、茎、叶含水量分别显著下降18.3%、29.0%和62.8%,脯氨酸(355.0%~1586.7%)和丙二醛(41.1%~81.3%)含量显著上升(茎中丙二醛除外),但叶部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下降49.4%和77.4%;同时,茎和叶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1.4%和69.5%,根中增加幅度未达显著差异水平;根和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8.9%和26.8%,茎中增加幅度未达显著差异水平;根、茎、叶中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6.2%、12.9%、217.6%,但仅在叶部差异显著。综上,干旱胁迫对燕山早丰板栗幼苗产生了较严重的伤害,显著抑制了其光合性能,但能够通过增强体内碳氮代谢来提高其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板栗抗旱性资源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大头茶种群林窗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旭光  何维明  董鸣 《生态学报》1997,17(5):543-548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种群的斑块结构特征,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林窗动态特点,结论如下:(1)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着该种群的林窗相循环更替,从而保证了种群的世代延续;(2)种群生活史中,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都存在着波动起伏,种群数量动态具有不停止的振荡特点;(3)林窗初期,群种年龄结构处于稳定的平衡态,而在生活史的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不稳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浓度为25mmol/L、50mmol/L、100mmol/L和200mmol/L的NaCl、Na2SO4和Na2CO3的营养液培养小麦4d,较之不含盐的营养液,其自由基含量上升,产生速率增加,叶片质膜透性增加。不同盐的影响也不同,在低浓度时,NaCl的影响大于Na2SO4,高浓度时,NaCl影响小于Na2SO4,Na2CO3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验结果也表现出小麦叶片自由基含量和质膜透性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认为,盐胁迫促使自由基含量增加,自由基通过过氧化作用影响质膜透性,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核基质结合区(MARs)来提高转芪合酶基因(STS)烟草(Nicotianatabacum L.)中白藜芦醇产物的含量.MARs是细胞中能与核基质特异紧密结合的DNA片段,体外结合实验表明克隆自酵母的MARs序列能特异地与烟草核基质结合.芪合酶是白藜芦醇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用RT-PCR方法从川鄂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enryana(Hemsl.)Diels et Gilg)中克隆了与葡萄芪合酶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芪合酶编码区,将其置于CaMV35SΩ强启动子下,分别构建两侧带有MARs及不含MARs序列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Northern blot及HPLC等分析表明STS基因已整合至烟草染色体中并正常转录,且表达的外源芪合酶在烟草中可催化其底物合成白藜芦醇产物.与对照相比,MARs的存在使转芪合酶基因烟草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平均提高了约一倍.MARs在转芪合酶基因植物中的应用也为获得抗病性更强、白藜芦醇含量更高、更保健的转基因果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KMnO4氧化法测定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和辽东栎(Querces liaotungensis)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60%和36%,差异主要在0~7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29%和29%,差异主要在0~50 cm土层。农田和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11%和4%以上, 差异主要在0~20 cm与70~11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3.3%和5.3%,差异主要在0~11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其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和草地中大,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幅度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比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大。这可能由土壤有机碳的输入、稳定性、质量和根系分布等差异所致。结果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随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而降低,随农田或草地中造林而增加,且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大。另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在土壤剖面的分布也随土地利用变化而改变,其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大。  相似文献   
9.
金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化学传感、医学成像、药物传输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法合成金纳米颗粒因其环境友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具有合成金纳米颗粒的能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特性、机制及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人类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是一种多功能RNA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s)的构成。SGs是细胞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在胞浆中形成的颗粒状结构。该研究是利用光漂白荧光损失(fl uorescence loss in photobleaching,FLIP)技术对活细胞内的HuR蛋白颗粒进行应激动力学分析。首先,利用脂质体将RFP-HuR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以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确定是否实现对于HuR蛋白的红色荧光蛋白(red fl uorecent protein,RFP)标记;然后以405 nm激光束脉冲式重复光漂白HuR应激颗粒,分别监测同一漂白细胞内的其他HuR颗粒以及核内荧光信号,并以邻近的未漂白细胞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转染重组质粒后可有效表达RFP-HuR融合蛋白,且与SGs标记蛋白G3BP存在共定位关系。在第一个光漂白循环,漂白区荧光密度便从2 500 a.u.降低至0 a.u.;而经过约12个漂白循环(240 s)后,邻近HuR颗粒的荧光密度从漂白前的1 800 a.u.左右降低并维持在200 a.u.左右,表明活细胞内的HuR颗粒呈现高度的动态性;而胞核区荧光密度亦从4 400 a.u.降低至2 000 a.u.左右,表明HuR蛋白是一种核浆穿梭蛋白,在SGs、胞浆及胞核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平衡。利用FLIP技术可以分析并比较SGs不同成分的应激动力学属性,有助于进行SGs相关临床疾病的分子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