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1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170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膜蛋白对宿主细胞mRNA前体(pre-mRNA)3"非翻译区(UTR)加工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人肺上皮细胞系A549为模型,利用瞬时转染在细胞内过表达SARS-CoV-2膜蛋白;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系统性描绘宿主细胞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事件;Metascape数据库对发生显著APA变化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RT-qPCR验证靶基因3"UTR长度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ARS-CoV-2膜蛋白外源表达后宿主细胞内共813个基因发生显著APA变化。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APA基因广泛参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应激等生物过程,涉及病毒感染和蛋白质加工等。从中进一步筛选出AKT1基因,在IGV软件中显示3"UTR延长;RT-qPCR验证AKT1基因的3"UTR长度变化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KT1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 SARS-CoV-2膜蛋白潜在影响宿主pre-mRNA的3"UTR加工,其中参与多种病毒性生物过程的AKT1基因 3"UTR延长,且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在细胞内被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现有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荧光PCR法并开发出新的试剂盒,将其与直接测序法和ARMS法进行对比,验证该试剂盒用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手术确诊的1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盲法分别使用直接测序法、ARMS法和新试剂盒检测EGFR突变,比较新试剂盒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不一致时采用三种方法分别重复检验一次。结果:三种方法检测成功率均为100%,新试剂盒与直接测序法测得结果完全一致的比率达75.9%(107/141),在直接测序法测得的96例突变阳性中,92例在新试剂盒检测中得到验证(95.8%)。而直接测序法显示突变阴性的45例中,新试剂盒检测发现了23例突变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x2=40.745,P0.05)。与直接测序法进行比较,新试剂盒检测EGFR突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48.9%,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84.6%,检测准确度为80.9%。以ARMS检测法为金标准,新试剂盒测得结果完全一致的比率达84.4%(119/141),两者的一致性比较好(K=0.749,P0.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1%、86.4%。结论:改进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试剂盒在技术上较好地控制了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该检测方法较直接测序法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现有的ARMS法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4.
在25℃下以0.01~1.0mmol·L-1精胺和0.01~0.1mmol·L-1亚精胺预处理水稻种子48h,可以提高16℃下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但对28℃下的种子萌发无影响。种子萌发时胚芽中α-淀粉酶活性和胚芽、胚根的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活力指数相似。  相似文献   
5.
6.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花粉离体萌发过程中,由于壁蛋白及细胞质中部分蛋白质的释放,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萌发过程中具有RNA及蛋白质合成活力,RNA合成活力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其大部分的合成活力可被α-鹅膏蕈碱所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量随萌发时间延长而增长,合成活力几乎完全被亚胺环己酮抑制,为α-鹅膏蕈碱部分抑制,说明贮藏mRNA与新合成mRNA共同指导蛋白质的新合成,离体条件下,亚胺环己酮和α-鹅膏蕈碱抑制花粉管的生长,在整体条件下,亚胺环己酮抑制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说明蛋白质和RNA的新合成对花粉管的持续生长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满江红孢子果形成期蕨-藻共生关系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油茶开花时喷施2ppm GA_3或 2,4-D液,可以提高结果率,尤以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喷施树冠的效果最好;阳坡比阴坡高两倍,喷施树冠比喷施树下部高1.5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0.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