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镉对雄性小鼠生精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对小鼠生殖力和生精细胞的作用,本文对氯化处理后的雄性小鼠进行了交配实验,以观察其对怀孕率、每窝产仔数及子代性比的影响。测定比较了注射后,小鼠成熟精子的总LDH酶和LDH-X酶的活性;还用双向电泳方法分析了成熟精子的蛋白质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组在怀孕率、每窝产仔数及子代性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成熟精子的总LDH活性经处理后未发现明显变化,但能显著地抑制与精子运动的能量有关的LDH-X酶的活性。双向电泳图谱表示,处理后,精子中含量较少的三组蛋白质或消失不见,或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溶液培养小麦幼苗转移至含Cd~(2 )的营养液中,根系乙烯产生较快地增加,约在12h达高峰,然后下降;ACC含量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未和Cd~(2 )溶液直接接触的地上部乙烯亦增加,至36h达高峰,此后急剧下降,而ACG和 MAGC含量持续上升。地上部乙烯的增加,主要是由通过根系运往地上部的直接作用的结果,不是根部合成ACG运往地上部后再产生的。电镜观察表明,地上部乙烯产生和ACC含量变化的时间进程,可以与进入叶细胞内的部位及其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影响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镉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烟草植株经处理后,其叶片光合速率和希尔反应活力受抑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α—荧光发射强度和光系统Ⅱ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小麦幼苗根系镉螯合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Cd~(2+)处理的小麦幼苗根系中分离得到一种结合复合物(Cd-BC)。通过SephadexG75,DEAE-52柱层析纯化,鉴定了此复合物性质:(1)紫外吸收光谱在255~265 tim间有一个“肩”,A_(250)/A_(280)>1;(2)在Sephadex G75柱层析上的表观分子量约为10kD,但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呈现的条带紧接着前沿,分子量非常小;(3)氨基酸组分分析,约90%的氨基酸残基为Glu/Gln,Cys和Gly,三者比例约为4:4:1。结果说明小麦幼苗根系Cd-BC是寡聚肽,是植物螯合素(Cd-PCs)的聚合体。  相似文献   
5.
蚯蚓威廉环毛(Pheretima guillelmi)经皮下注射CdCl2溶液诱导后,整体匀浆,再经热沉淀、乙醇沉淀后,经凝胶过滤SephadexG-50柱层析,得两个结合蛋白峰,分子量依次为43kD及19kD。这两个组份再分别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各得三个结合蛋白峰。根据光谱学特征、疏基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等分析,表明凝胶过滤第二峰为金属硫蛋白(MT),其经DE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营养液砂培试验,发现并鉴定出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是一种新的(Cd)超积累植物。调查结果发现,钻叶紫菀对土壤中高含量的Cd有很强的忍耐、吸收和积累能力,其地上部茎、叶Cd含量分别为90.0-150.7mg/kg和119.8-172.6mg/kg,平均值分别为132.8mg/kg和139.2mg/kg。砂基营养液培养试验证明,钻叶紫菀对生长介质中的Cd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高达150mg/L时,植株仍生长正常,其株高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地上部Cd含量及其积累量均随生长介质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为120mg/L时,地上部茎Cd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72.50mg/kg、4.93mg/株。结果表明,钻叶紫菀是一种新的Cd超积累植物,为今后探明植物超积累Cd的机理和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镉解毒机制及微生物-植物互作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admium,Cd)是引起粮食减产的主要金属之一,具有高溶解性及高迁移性,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微生物长期在胁迫的条件下进化出一系列的解毒机制。微生物对的解毒包括抑制Cd(Ⅱ)的进入、促进Cd(Ⅱ)的外排,以及将进入胞内的Cd(Ⅱ)进行“扣押”。微生物的Cd(Ⅱ)钝化是通过细胞吸附和胞外沉淀将游离态的Cd(Ⅱ)进行钝化,这类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土壤污染治理潜力。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微生物互作、微生物-植物互作机制及其在污染生物修复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背景】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利用微生物吸附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方法。Sphingopyxis能够去除重金属,但是其去除水体中的研究很少,且其吸附的机理尚不清楚。【目的】以从水体中分离的Sphingopyxis sp. YF1为对象,探究该菌对的吸附特性和机制。【方法】分析在不同pH、接触时间及重金属初始浓度条件下YF1活菌和死菌对Cd2+的吸附效果,对其进行动力学模型和等温模型拟合,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SEM-EDS)观察在活菌和死菌细胞表面的富集,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分析确定YF1菌中参与吸附Cd2+的官能团,阐明YF1对的吸附机理。【结果】当pH值为3.0-5.0时,随着pH值的升高,活菌与死菌的吸附量都随着增加,pH值为5.0-7.0时,活菌与死菌的吸附量均无较大变化,吸附主要发生在前10 min,之后吸附速率逐渐降低,活菌和死菌吸附Cd2+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菌体对主要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进行;活菌和死菌等温模型拟合都更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YF1对Cd2+的吸附为均相吸附;活菌和死菌对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36.20 mg/g和62.98 mg/g;吸附后的活菌和死菌的细胞表面均有Cd(II)沉积在菌体表面,活菌和死菌的-OH、C-(O,N)和-NO2等基团参与了的吸附。【结论】Sphingopyxis sp. YF1菌具有较强的Cd2+去除能力,该菌株在去除水体Cd2+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沙棘对土壤(Cd)胁迫的性别响应差异,该研究以中国沙棘2年生幼苗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Cd处理下(0(CK)、25、50、100和200 mg·kg-1)雌、雄株幼苗的生长、叶片生理特性以及Cd富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Cd处理下中国沙棘幼苗雌、雄株的株高和基径生长以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出低浓度(<50 mg·kg-1)促进,高浓度(> 100 mg·kg-1)抑制的现象;低浓度Cd处理下雌株的株高、基径增长率和生物量的增幅均高于雄株;高浓度Cd处理下(200 mg·kg-1)雄株株高增长率、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而雌株均未显著下降。(2)随着Cd浓度升高,雌、雄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Cd浓度为50~200 mg·kg-1时,雌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雄株,而MDA含量始终低于雄株。(3)随着Cd浓度升高,雌、...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Cd,Pb污染水域中的微生物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滤纸片法研究了Cd、Pb污染水域中的微生物生态分布、对Cd、Pb的抗性及富集力。结果表明,污水中微生物量的变化与Cd、Pb浓度不相关。抗性微生物生物量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微生物对Cd、Pb的抗性是霉菌>酵母和细菌,Pb>Cd。霉菌最高抗Cd、Pb浓度可达2×10~4mg·L~(-1)。酵母和细菌最高抗Cd浓度为5000mg·L~(-1)、Pb浓度为1×10~4mg·L~(-1),抗性微生物对Cd、Pb的富集力与其抗性及Cd、Pb的毒性密切相关。含Cd、Pb污水中的优势菌有欧文氏菌、产碱杆菌、节细菌、假丝酵母、曲霉和枝孢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