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青藏高原土壤中分离到A614、A3等一些菌株,分别与近似种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加利利链霉菌MA444一MI (Streptomyces galilaeus MA144一MI)相比较基本相同,但又有一些区别,所以把A614定名为锈赤蜡黄链霉菌浅色亚种(Strcptomycesrubiginosoheluolus subsp.Pallens n.Subsp.),A3定名为加利利链霉菌西宁亚种(Strcptomyccsgalilaeut subsp.Xiningensis n.Subsp.)。  相似文献   
2.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韦裕宗  李树刚   《广西植物》1985,(3):151-156
<正>一、虫豆属 Atylosia Wight et Arn,1.白蔓草虫豆 新变种图1Atylosia scarabaeoidea(Linn)Benth ,var aryrophylla Cheng f,var ,nov  相似文献   
4.
柄锈属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柄锈属的二个新种,一种是寄生在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rty et Vautier](蓼科)上的金线草柄锈(Puccinia antenori J.Y.Zhuang et Wang sp.nov.),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省浦城;另一种是寄生在花锚(Halenia sp.)(龙胆科)上的波壁柄锈(Puccinia undulitunicata J.Y.Zhuang et Wang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省炉霍与甘孜之间的锣锅梁子。金线草柄锈的夏孢子堆均匀密布于叶背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亚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18—35×17—23μm,壁厚1—2μm,淡黄褐色,有刺,芽孔2个,生在腰部附近。冬孢子堆颜色较深;冬孢子棍棒形或椭圆形,隔膜处不缢缩或稍缢缩,25—45×13—23μm, 顶壁厚3.5—5μm,肉桂褐色,光滑;上部细胞芽孔顶生,下部细胞芽孔生于隔膜附近。本种近似韦氏蓼柄锈(Puccinia polygoni-weyrichii T.Miyake),但其夏孢子壁厚度均匀,冬孢子顶壁增厚,而后者夏孢子顶壁增厚(5—7μm),冬孢子壁厚度均匀(2—2.5μm)。波壁柄锈的冬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黑褐色或黑色粉末状。夏孢子在冬孢子堆中混杂,近球形或宽椭圆形,22—25×18—23μm,壁厚2—2.5μm,密生小刺,暗褐色,有3—5个散生的芽孔。冬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隔膜处不缢缩,25—40×20—25μm,壁波状起伏,厚度不均匀(1.5—2.5μm),栗褐色;上部细胞芽孔顶生,下部细胞芽孔近基生或基生。本种由于冬孢子壁呈波状起伏而不同于龙胆科植物上的其他已知的柄锈。  相似文献   
5.
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主要指明其为由顶和前间系组成的( 3Ia 或 3I)联合古口的性质,腰凸的数量(2—4个)和分布(2个位腹面,0—2个位背面)及腰褶的次生性质。据此,讨论了该类在多甲藻亚目中的系统位置。除修订本亚科所属的老属、种外,本文还描述了该亚科的2个新种和3个新形态型。并在回顾世界上非海相沟鞭藻的历史、阐述渤海藻亚科在地层中的产出及共生分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古生物证据,探讨了本亚科的古生态及它为多甲藻亚目中一支向淡水环境迁侈的先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南龙山的竹锈一新种:竹生柄锈Puccinia bambusicola S.-x. Wei & J.-y. Zhuang。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此菌与其它已知的寄生在竹上的柄锈比较,冬孢子很小(25-38 × 14-21 µm),顶壁也不厚(仅3-6 gym),近似于南美产的竹柄锈P. bambusarum Arth.,但后者冬孢子隔膜多为斜生且颜色较淡。附我国竹生柄锈属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王有智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1):34-34
粉粘粪锈伞的发现和培养王有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1991和1992年夏季,我们在栽培草菇的料堆上,发现大量生长出一种伞菌,经鉴定隶属于粪伞菌科,粪伞菌属的粉粘粪锈伞[Bolbitiusdemangei(Quel)Sacc.et...  相似文献   
8.
薛煜  邵力平 《植物研究》1995,15(2):189-190
采到骨状拟夏孢锈(Uredinopsis ossiformis Kamei)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粉褶蕈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6个新种,它们是:锈褐粉褶蕈(Entoloma terruglneobrunneum W.M.Zhang sp nov.),紫褐粉褶蕈(Emoloma purpureo-brunncum W.M.Zhang sp.nov.),丛生粉褶蕈(Entoloma aespitosum W. M. Zhang sp. Nov).肉褐粉褶蕈(Entoloma carneobrunneum W.M. Zhang sp. Nov.)近杯伞状粉褶蕈(Entolomasubclitocyboides W. M. Zhang sp.nov.),近偏生粉褶蕈(Entoloma subecceatricum W. M.Zhang sp.nov.),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