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一个改进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此分泌调节系统各激素之间的激活和反馈作用,也考虑了甲状腺激素与蛋白质结合的动力学过程.由该模型推导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在我国菊科植物上寄生的5种单轴霉。其中采自云南的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r.)上的云南单轴霉(Plasmopara yunnanensis sp. Nov.)为一新种。 稀莶单轴霉 (Plasmoparu siegesbeckiac comb.Nov.)和蜡菊单轴霉(Plasmopara helichrysi comb.nov.)为二 个新组合。对新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新组合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卫兆芬   《广西植物》1986,(Z1):17-40
省藤属是棕榈科中最大的一个属,约3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种类最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地和我国次之。此外,大洋洲北部海岸和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少数种类。 由于本属种类繁多,特征相差很大,加之植株高大且具利刺,对于标本采集十分不便,采得的标本又极不完整,所以给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价格昂贵、效果差且副作用大。帕金森病患者常见胃肠道功能障碍,帕金森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已得到实验证实,患者有望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的目的。工程益生菌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益生菌,提高其稳定性和靶向性,展现出其特有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从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分析工程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为该疾病的安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脊髓损伤后,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围绕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在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肠道菌群代谢物3个途径中发挥的作用,及与胃肠道炎症反应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帕金森病、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涉及神经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等途径,肠道微生物稳态经由以上途径参与大脑功能的维持与调控。反之,脑功能的紊乱也会破坏微生物组成以及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微生物-脑轴”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从肠腔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通过靶向特定器官、调控信号通路以及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调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对“肠-微生物-脑轴”所研发的多种微生物药物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了新的窗口,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综述介绍微生物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解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红茶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是否有改善效果。方法: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茶菌组、依达拉奉组。红茶菌组术前给予红茶菌液灌胃7天以及再灌注麻醉清醒后追加灌胃1次,依达拉奉组大鼠在再灌注前15 min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遵循Zea Longa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 h后恢复再灌注24 h 建立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劲总动脉。再灌注24 h后,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脑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红茶菌对大鼠脑梗死面积比的影响并用Image J软件测定梗死面积;HE染色后观察大鼠脑组织皮层神经元病理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形态。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红茶菌组神经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21±0.60),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01±0.66),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52±0.52)(P<0.05);TTC染色后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灶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小;HE结果显示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减轻,梗死面积缩小;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大鼠染色质溶解,线粒体肿胀,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溶解减少,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结论:红茶菌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元损伤,有望成为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法或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8.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83,(2):77-80
<正> 伏毛苎麻 Boehmeria strigosifolia W. T. Wang, sp. nov.——B. holosericea Bl.var. strigosa W. T. Wang in Act. B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 3 (4):404. 1981, non B. strigosa Bl. Proxima B. dolichostachyae W. T. Wang, quae foliis margine utrinsecus deatibus paucioribus circ. 16 majoribus 7—9 mm longis praeditis differt.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单轴霉属(Hasmopara)霜霉菌的二个新种。它们是: 寄生于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上的香薷单轴霉(Plasmopara elsholtziae sp.Nov.)及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cs bidentata BI.)上的牛膝单轴霉(Plasmopara achyranthis sp.nov.)。牛膝单轴霉是本属真菌寄生于苋科植物的首次记录。 上述二新种都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分别讨论了新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倭竹族花序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成华  汤敬杉   《广西植物》1991,11(2):141-145
倭竹族隶于禾本科之竹亚科。本族计有10属约150余种。分布于东南亚季风带的印度、越南、中国及日本等国,我国产8属约120种,占该族全部属种的80%。其中唐竹属、短穗竹属、筇竹属、八月竹属等均为我国所特产,唐竹属1种早期引入日本栽培,倭竹属、大节竹属、方竹属、刚竹属等也主要分布于我国,只有少数种分布于其它国家,业平竹属和阴阳竹属为日本特产。 刚竹属计有70种之多,我国产50种以上,是本族中种类最多的属,其中有许多种类分布广、适应能力强,用途多、产量大。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尤其是毛竹,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栽培竹种。 倭竹族花序演化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鉴别竹类植物.了解竹类植物的演化关系。使竹类植物的系统安排更加合理都是有益的。倭竹族的花序属于假花序.与真花序相比较属于原始类型。本族中花序轴反复分枝.具有极多小穗的短穗竹属,业平竹属等是比较原始的,大节竹属、唐竹属的花序简化、花序轴不分枝或仅有少数分枝,含小穗数很少是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