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7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64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宏波  李燕梅 《蛇志》2004,16(2):49-50
组胺H1受体阻断药为常用的抗过敏药,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H1受体阻断作用;(2)中枢作用;(3)抗胆碱作用。虽然,这类药物的抗过敏作用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特别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不当时,有可能使副作用加重。调查显示,约有25%的人在服用第一  相似文献   
2.
环腺苷酸(cAMP)可在神经传递物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而坏腺苷酸又可促成神经传递物的产生.用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处理家蝇后,发现酪胺大量增加,主要由于酪氨酸脱羧酶受到诱导、活性增高所致.处理后一小时,cAMP也有增加,并与酶活性的增加相平行,但酪氨酸脱羧酶活性增高的曲线与cAMP量增加的曲线,实际上并不平行,因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是先增加,然后下降,而cAMP的量则是在开始时有一个小的下降,接着一直上升,而此时酶的诱导已下降,cAMP含量在诱导开始时出现下降的原因尚不明,可能与环鸟苷酸(cGMP)有关.但随后的上升显然是由于酪胺或章鱼胺的增加所造成.目前已证实,酪胺可经β-羟化作用形成章鱼胺,后者再刺激章鱼胺受体,而使腺苷酸环化酶活化,产生大量的cAMP.酪胺本身也可能就是章鱼胺受体的激活剂.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黑麦、蚕豆和百合花粉母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存在与动态,结果表明高等植物的花粉母细胞在细胞融合期内的确存在一定量的肌动蛋白,并且,这种蛋白在早偶线期时出现,到四分体时期后消失。文章讨论了肌动蛋白的存在及其与细胞融合现象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多胺对小麦离体叶片衰老的调节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相似文献   
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广西和湖南省侗族居住区的120例侗族新生儿脐血胎儿血红蛋白中B.subtilis与~Ar比值(~Gr/~Ar值)。显示出119例新生儿的~Gr值(%~Gr)在56—76%之间,均值与标准差为69.4±3.1%;一例新生儿~Gr值高达81.4%,基因图谱分析确定其基因型为~Gr-~(AG)r-~Ar/~Gr-~Ar。  相似文献   
6.
多胺在离体培养的植物组织形态建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概述了多胺在原生质体培养,外植体发生愈伤组织、不定根、不定芽、体细胞胚胎、花芽和小鳞茎等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述了它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模糊聚类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取模糊聚类方法,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发生规律,从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桃粉大尾蚜种群在时间序列上亲疏关系的动态特征,初步认为可分为5个状态集,并简要阐述了各自特点,为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致癌的甲基异戊基亚硝胺和亚硝基哌啶的前体物——甲基异戊胺和哌啶可由食管癌高发区(林县)食物中常见的真菌(串珠镰刀菌和圆弧青霉)利用异戊胺和异丁胺来合成。本文报道这项实验结果,并对真菌在致癌物亚硝胺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