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34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奥利司他(Orlistat)逆转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的耐药作用并考察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应用CCK-8法检测并计算肺腺癌耐药细胞株A549/DDP对顺铂(cisplatin, DDP)的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筛选奥利司他的最佳实验浓度并观察其对A549/DDP细胞的耐药逆转效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实验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实验组细胞P-gp、FASN、PI3K、Akt、p-Akt、NF-κB、Bcl-2和cle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奥利司他抑制了A549/DDP耐药细胞株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奥利司他与DDP联用增加了耐药株A549/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耐药逆转倍数为5.02。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联合用药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单药组比较,两种药物联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其它3组,联合用药组中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下调(p0.01),PI3K、p-Akt、NF-κ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p0.01),凋亡相关蛋白cleved-caspase-3表达上调(p0.01);虽然FASN的表达在单用奥利司他组及联合用药组中均降低,但这两组间的FASN表达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奥利司他能够提高A549/DDP耐药细胞株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具有逆转肺腺癌细胞耐药性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耐药蛋白P-gp的表达、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11种抗生素药物纸片法,对1981年至1983年从我国分离出的295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证实这些菌株对红霉素和头孢霉素Ⅱ最敏感,达99%以上,其次是氯霉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而对新霉素、金霉素和卡那霉素最不敏感,耐药菌株达96%以上。不同地区,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不同。四川省、上海市及云南省的菌株对青霉素都敏感,没有耐药菌株,而安徽省和沈阳市的菌株耐青霉素者63%以上。从胸水和腹水中分离出的菌株对这三种抗生素耐药者较多,其次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的菌  相似文献   
5.
猪肺炎支原体膜上ATP酶为Mg~(2+)激活,乌巴因不抑制。DCCD和寡霉素对该酶也无抑制作用,只有NBD与Quercetin才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用梯度凝胶电泳可获均一的具有活性的酶蛋白带。  相似文献   
6.
兔细小病毒肺炎(常称兔瘟)病原体为一种新RNA病毒,是1984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病。本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流行面广,病程短,发病率(90—100%)和死亡率(90%以上)极高。病兔、死兔、隐性感染兔为主要传染源,成年兔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最高;育成兔死亡率稍低;哺乳期仔兔很少发病死亡。感染兔无性别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冬常见,主要经过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许益民等(1986)认为,病毒感染兔后作用于靶细胞一血管内皮细胞,病毒毒素侵害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启动体内的凝血机制和继发性纤溶而导致弥散…  相似文献   
7.
<正>一、一般情况 肺炎链球菌(Strep Pneuwmoniac)又名肺炎双球菌,为链球菌科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为1881年由巴斯德首先分离出,之后美国Stornberg也报导了。肺炎链球菌对成人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对婴幼儿引起中耳炎。它引起的肺炎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中,它也是首要的病原菌。在正常人的口腔及鼻咽腔内,此菌经常存在形成带菌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及免疫缺陷病人,脾切除及脾功能障碍的病人,对本菌的感受性更高。可能与患者体内补体替代途径中某种成分的缺陷有关。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矛头状的双球菌,常排成直的短链,在含血清的肉水中弥漫地散在生长。在血琼脂上的菌落呈光滑型,其周围有一狭窄溶血环?-hemolysis为相对厌氧菌。有些菌株从临床标本分离时需要二氧化碳,加热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     
<正>前言 一般认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ce,M·P)引起发病及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宿主,而与M·P的致病性程度无关。因此,在M·P感染的DNA诊断中,关键是采用对M·P有高度特异性的DNA探针,而不必对病原性因子进行DNA诊断。以前有关在感染初期起重要作用的细胞粘着蛋白(PI蛋白)等的DNA的特异性探针曾有过报导,但在菌种鉴定时,如果用核糖体RNA(rRNA)的互补DNA作为探针,则可在很短的碱基链上显示出高度的特异性,故甚有实用价值。本文对以M·P 16S rRNA互补的单链DNA作探针,通过RNk-DNA杂交检测M·P的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蛋白质抗原和核酸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通过杂交瘤技术建立了3株抗鼠肺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它们分别是BA11,BD7和B612.试验表明:3株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均属IgG1亚类,都是鼠肺支原体的特异性抗体,与多种其它支原体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