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5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255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色GM(1,1)模对生态预测有重要应用,本文讨论了它的一个改进模GM(1,1),并深化了文(1)提出的两个问题,给出了较简明的证法,还确定了文(1)所希望的一个“合适的”常数。  相似文献   
2.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汉江中游流域是湖北小麦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黏虫的常年发生地。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在汉江中游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宜城地区黏虫成虫可分为4代:越冬代及1代至3代。越冬代成虫峰期出现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其中最早始见期为2017年2月14日,最晚为2015年3月10日。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且1代为黏虫累积虫量最多的世代,7月至10月的2代、3代黏虫成虫数量稀少,没有明显的成虫峰期,但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出现较明显2代成虫峰期。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属于1代黏虫多发区;1月份温度不足以影响此地黏虫越冬,此地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在田间变温环境下,夏季高温对宜城黏虫成虫种群无显著抑制作用;黏虫在宜城越冬代及1代成虫量是全国黏虫发生量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4.
2009年11月份在西安举行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发起的实验动物医药技术培训研讨会上,本人做了关于实验小鼠种群管理的演讲。其主题涵盖了小鼠繁殖性能的维护和基因工程种群的管理。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强调其所涵盖的材料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如若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希望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值得进一步的阅读。另外本文未涉及远交系小鼠的繁殖培育和基因管理,但如有需要可以联系本文作者,可推荐需阅读的材料清单。  相似文献   
5.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协调进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协调进化钦俊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昆虫和植物都是地球上起源很早的生物类群。从化石的证据来推断,它们至少在3亿多年前已生活在一起,在不同地域建立起密切关系的生物群落。它们中不同的种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根...  相似文献   
6.
森林群落稳定性与动态测度——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少麟   《广西植物》1987,(1):67-72
本文在实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森林群落中的年龄结构分析可以用于测度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用群落的年龄结构图,以及群落各年龄级物种多样性的测定和比较。进而来测度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方法较简便,效果明显,可加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白颊长臂猿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宇  许宏伟 《动物学研究》1989,10(A00):61-67
  相似文献   
8.
9.
1986-1987年连续两年系统调查了北京地区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和玉米(Zeamays L.)根际 VA 菌根侵染百分率及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的季节变化。分析了菌根和菌根真菌的发生与几种土壤因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和气候因子(气温、积温、土温、光照、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葱和玉米的侵染百分率随作物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并以6月和9月的增长速度最快。一年中,植物根际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有二个高峰,分别在6-7月和10月。在北京的同一地区,一年中,几种测定的土壤因子变化很小,因此,认为气候因子对菌根发生的季节变化具有更大的影响。用线性相关和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年中,菌根的发生与积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光照对麦二叉蚜种群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效文 《昆虫知识》1990,27(5):263-2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