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谷类种子萌发时,种子内的盾片和糊粉层细胞会形成和释出大量的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酯酶等。水解酶对消化种子内的贮藏物质极其重要。有关这些水解酶在种子内消化贮藏物质的过程和机制,在小麦和大麦中已有很多报道,但在燕麦上还没有人报道过。燕麦和大、小麦所积聚的贮藏物质有些不同。譬如大、小麦积聚醇溶谷蛋白为主,而燕麦则积聚球蛋白为主。我们设想:既然大、小麦和燕麦种子内的贮藏蛋白不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成蜂体色的影响。【方法】分别在18和30℃条件下饲养卷蛾赤眼蜂T.cacoeciae、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广赤眼蜂T.evanescens、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微小赤眼蜂T.minutum、土耳其赤眼蜂T.turkestanica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10种赤眼蜂成蜂,并采用RGB色彩模式作为体色判别标准对比18和30℃条件下饲养的赤眼蜂的体色差异。【结果】18和30℃下饲养的10种赤眼蜂成蜂体色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18℃下饲养的赤眼蜂成蜂较30℃下饲养的赤眼蜂成蜂体色深。其中卷蛾赤眼蜂成蜂体色的变化最明显:18℃下饲养时胸部为黄褐色、腹部为黑褐色;30℃时胸腹部均为浅黄色。在18和30℃下饲养时,10种赤眼蜂成蜂胸部中胸盾片与小盾片、腹部第1-3节或腹中部的体色变化明显。18℃下饲养的10种赤眼蜂成蜂体色RGB值显著低于30℃下饲养的,且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玉米螟...  相似文献   
3.
稻胚发育的三维形态研究兼论胚各部分的形态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镜及塑料半薄切片技术,从水稻(OryzasativaL.)授粉后2d开始至种子成熟,追踪观察了稻胚的三维形态发育,根据结果,对胚各部分的形态本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1)授粉后2d的胚由胚柄、胚基和胚体组成。胚基为胚柄和胚体之间的过渡区,呈喇叭状,胚基与胚柄不能等同。2d的胚未出现器官分化,属原胚;但胚背腹分化明显,即存在背腹极性。(2)授粉后第3至第5天幼胚的形态变化及器官分化至关重要。盾片和胚芽鞘在授粉后3d的幼胚上同时出现,两者均直接由原胚分化,并非胚芽鞘从盾片发生。胚芽鞘原基经历这3d的特殊形态演变,形成空心倒锥状的胚芽鞘,展现了禾本科特有的胚芽鞘的形态形成机理。3d幼胚胚根的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及根冠分化;4d幼胚小丘状生长锥形成,胚根的原表皮分化,茎根轴形成;5d幼胚胚芽、胚轴与胚根初步形成。(3)稻胚具有二型子叶,胚套是胚的外围子叶,盾片是此子叶的一个主要部分(侧生子叶),胚芽鞘是顶生子叶。  相似文献   
4.
5.
利用酶电镜技术,观察了薏苡种子萌发过程中其盾片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分布。发现蛋白质体的降解发生在萌发旱期,接着发生了超微结构的明显变化包括:(1)脂肪体的大量降解;(2)各种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质体等的形成、发育及增殖。萌发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是在种子形成时业已合成的,被贮存在蛋白质体中、细胞核内及内壁上。后期,酸性磷酸酶主要是由内质网新合成的。所有这些存在于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可能是通过质膜或胞间连丝进入胞间进而释放入胚乳细胞内。  相似文献   
6.
选用10种含不同浓度2,4-D、Dicamba及2,4-D与Dicamba组合的诱导培养基和3种含0.01mg.L-1 2,4-D和不同浓度ZT的分化培养基,研究Dicamba、2,4-D、ZT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与Dicamba组合的诱导激素在再生分化上显著优于2,4-D和Dicamba。以添加1.5mg.L-1 2,4-D和0.5mg.L-1Dicamba为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添加1mg.L-1 ZT和0.01mg.L-1 2,4-D对愈伤组织分化效果为最佳,绿苗分化率最高可达90%。分化培养基中1mg.L-1 ZT有利于根的分化。该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效、稳定的新疆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转化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Oryza sativa L.)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sativa是否相同?是否具二型子叶?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稻属(Oryza) 2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sativa等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属第一类型;O. meyeriana (Zoll. et Mor. ex 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Wang等6个种(亚种)胚缺腹鳞和侧鳞,属第二类型.O.sativa和O. meyeriana 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前二者发育成胚套,是外围子叶;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8.
王学文  薛兆文   《广西植物》1984,(3):201-202
<正>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5—65厘米。茎四棱形,具槽,中部以下几无毛,中部以上沿棱角及节部略被下曲的短柔毛。叶卵状椭圆形,长(5—)8—9.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间有双重圆齿状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沿脉上疏破短柔毛,余部无毛被黄色腺点;叶柄长1—2.5厘米。花对生排列成长7—14厘米的顶生和腋生总状花序,花梗长2—3毫米。盾片高1.5毫米,花萼长4.5毫米,萼外仅沿脉及边缘上疏被短柔毛,余部无毛,果时萼增大,长达7毫米,宽4.5毫米,盾片高4毫米,花冠白色,长3.1—3.5厘米,外疏被短  相似文献   
9.
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品种鄂恩1号和品系鄂55072不同生理状态的幼穗和幼胚盾片与诱导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度在0.4-2.0cm间的幼穗和直径在0.4-1.5mm间的盾片随生理状态不同,其诱导和分化频率有明显的差异,幼嫩的材料再生频率较高。经SAS统计分析,发现0.5-1.0cm长的幼穗和直径为0.4-1.1mm的盾片是处于诱导分化的最佳生理时期的实验材料,平均每个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分别达到3.17和5.63株。通过比较幼穗和幼胚盾片的植物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胚盾片比幼穗愈伤组织出现早,生长快,植株再生绿苗率高,这表明小麦幼胚盾片是较好的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江耀明 《四川动物》2001,20(4):180-180
观察国产平胸龟标本 2 2号 ,盾片变异者 3号( 1 3 6 % )。肋盾多于 4者 1号 ,两侧对称为 5。缘盾少于 1 1者两号 ,均系右侧 1 0枚。腹甲少于 6对者 1号 ,两侧胸盾与腹盾愈合 ,对称为 5。此外腋盾多于 1者两号 ,一号左 2右 3,另一号右 2。胯盾两侧均消失者 1号。下缘盾一侧或两侧多于或少于 1者 9号。一号腋盾与胯盾前后相接 ,两侧下缘盾均消失 ,另一号右侧下缘盾缺失 ,两侧 3或 2者各 1号 ,仅一侧 2另一侧 1者6号。缘盾、下缘盾、腹甲盾片同时出现变异者 1号。下缘盾的数目问题 ,陈壁辉等 ( 1 991∶1 6 8)记每侧 3~ 6枚 ,张孟闻等 ( 1 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