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长春和北京地区连续12年(1976年冬至1988年春)引起小儿肺炎的3、7型腺病毒102株标本,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核酸电泳图谱分析。56株7型腺病毒经BamHⅠ、BclⅠ、BglⅠ、XbaⅠ、SmaⅠ、HindⅢ分析后,表现为两个基因组型——Ad7 b和Ad7 d。46株3型腺病毒被Bg1 Ⅱ、BamHⅠ酶解后,表现为 3个基因组型——Ad 3Ⅰ、Ad 3Ⅱ、Ad 3Ⅲ。各基因组型的分布情况是:56株7型腺病毒中,43株为Ad 7 b(76.8%),流行于1976年冬至1986年春;13株是Ad 7 d(23.2%),出现于1982年,与Ad 7 b共同流行;1986年~1988年分析的5株病毒都是Ad 7d。43株3型腺病毒中,Ad3Ⅰ42株(91.0%),分布于12年中;Ad 3Ⅱ、Ad 3Ⅲ各2株,散在分布。此结果表明,国内这12年中引起小儿肺炎的3型腺病毒至少有3个基因组型,7型腺病毒至少有两个基因组型。Ad3Ⅰ和Ad7 b是流行优势基因组型。但自80年代初开始出现Ad7 d以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最近两年的标本又都是Ad7 d,很可能它将取代Ad7 b而成为流行的优势基因组型.  相似文献   
3.
1992年9月首次分离到O139群霍乱菌株以来,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O139群霍乱弧菌所致霍乱的流行,本文对O139群霍乱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丙型肝炎病毒(HCV)性传播感染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合分析HCV性传播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不同观点,旨在提醒人们对HCV性传播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P)的流行病学、胃内定居及定居相关因子、胃内生长代谢及代谢产物(包括多种酶和毒素)以及免疫病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该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白化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瑶琴  邵常顺 《遗传学报》1994,21(3):169-172
本文应用分离分析和血缘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0余万人群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的37个白化病核心家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化病存在遗传异质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小基因数为8,平均基因频率为0.0023,群体中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为0.0383;近亲结婚大大提高白化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霍乱流行史上,七次世界性大流行都是由O1群霍乱弧菌所引起,但从1992年10月至1993年4月,印度次大陆却爆发了由非-O1霍乱弧菌O(139)血清型引起的霍乱样病大流行,印度及孟加拉相继报道了引起全国流行的霍乱样急性腹泻。从流行区病人分离的菌株不被O1群霍乱弧菌抗血清所凝集,也不被已知的137个血清型非-O1霍乱弧菌抗血清所凝集,因此将这一引起霍乱样病的非-O1霍乱弧菌定名为O(139)。本文就引起霍乱样病流行的O(139)霍乱弧菌的来源,本次流行概况,流行特点,O(139)流行株的特性及流行预测做一简要概述以提醒国内霍乱流行病学工作者的重视,对这一霍乱新菌型有所认识,密切监视O(139)菌型的流行动态及传播趋势,做好应有的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07例自然人群和228例胃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的检测,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比较。结果:自然人群中HP抗体阳性率为14.66%,不同性别、职业、民族间HP抗体的阳性率无差异。各年龄组间HP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胃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为61.41%,GMT为1:430.53,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14.66%,GMT 1:15783,两者差异显著。ELISA法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存在相关关系。认为ELISA法结果可靠,可用于人群普查及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广西1990年蛇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乃平  泽井芳男 《蛇志》1993,5(1):10-17
为摸清广西1990年蛇伤发病情况,对广西东、南、西、北、中的5市16个县的13家医院以及18个乡进行了蛇伤流行病学调查。蛇伤人数为993例,其中男性732例(73.7%),女性261例(26.3%),死亡率为2.7%,致残或留有后遗症者73例(7.4%).致伤蛇种按发生率依次为眼镜蛇(30.5%)、竹叶青(20.2%)、烙铁头(13.3%)、银环蛇(11.6%)、五步蛇(6.9%)、蝰蛇(4.9%)、金环蛇(2.9%)、眼镜王蛇(1.4%)、海蛇(0.7%)、以及白头蝰(0.3%)。致死率最高为银环蛇和眼镜王蛇,在27例死亡病例中分别占33.3%和29.6%。经推算结果广西每年有蛇伤3万余例,其中死亡一千多例.伤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其中多数是农民,越是偏僻的山区,发病率越高.调查结果提示如何在农村建立有效的蛇伤防治网络,推广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肖度乙醇对蟾蜍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