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试验通过23株带有遗传标记的粟长蠕孢菌突变菌株,获得生理性状及生长势不同于亲本的异核体。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研究的结果表明,粟长蠕孢菌异核体的形成及核型成分的变化受选择压力的影响。原生质体检测结果表明,在异核菌丝体中,异核细胞占46.7%,同核细胞占53.3%。分生孢子检测结果表明,只有0.06%的分生孢子保持异核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粟长孺孢的菌(Hetminthosporium setariae)的异核现象。用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的颜色、形态和营养突变株(H8、Hw)可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异核体(8W)。其以上各种特性不同于亲本。 8W分离之后的突变株可稳定地传代,混合后仍能形成异核体。从而证实了该菌的异核性。观察并测定了亲本株和异核体的生长率、致病性及产孢能力。粟长孺孢菌(H8)和玉蜀黍长孺孢菌(866·R-8)可形成种间异核体。  相似文献   
3.
葱鳞葡萄孢菌的异核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狄 《真菌学报》1989,8(4):309-315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球孢白僵菌种群野生菌株异核现象的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野生型多孢株以及从其上分离的单孢株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继代培养,结果显示:无沦是多孢株还是单孢株,在传代中均发生显著的菌落局变,并产生形态各异的分离子,多表现为菌苔瘠薄或气生菌丝徒长,肉眼可见产孢量减少;尤其是单孢株菌落局变产生的分离子往往伴随着棕黄色或红棕色色素的分泌。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菌落局变产生具明显诱导作用。以SDAY培养基、偏低的温湿度和全光照条件下产生局变频率较低。大批量生产中以麦麸作原料较适宜。提出了菌落局变发生的几种可能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7.
细脚拟青霉田间分离菌株间的异核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不同田间分离菌株单孢子后代间的异核现象。用来自荣园、菜地、水稻田三种生境的四个菌株(803、2801、1401和310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加有酵母膏和麦芽糖的改良萨氏培养基上进行配接实验,仅在803与1401两菌株间能形成异核体,其频率为13.5%。在配接实验中两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白色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组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井分别移接到 PDA 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两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三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C_3、B_3、F_3)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从而异核现象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葱鳞葡萄孢菌(Botrytis squamosa)的异核现象。采用荧光染色法证实了该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细胞均是多核的。以该菌的自然形态和生长特征为遗传标记,在193个单孢子培养物中获得了三种菌型:菌核型(S)、菌丝型(M)、界于菌核和菌丝之间的菌核菌丝型(SM)。SM型在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同。S型和M型在连续的传代过程中其特征保持稳定,因而被认为是同核型。SM型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且一再分离出S型和M型,因此被认为是异核型。用传代稳定的S型和M型重新合成的异核体在特征上相同于原始菌株和SM型。用这个合成的异核体再次进行单孢子分离,三种菌型重新被获得。三种菌型在致病力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粟长蠕孢菌的异核现象及异核体核型比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慧 《真菌学报》1992,11(1):72-7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