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藤属—葡萄科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研究中国葡萄科植物过程中发现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尼泊尔和印度卡西山区一些植物种自成一类,与葡萄科现有属的定义不符,命名为一新属-愈藤属(YuaC.L.Li)。文中讨论了它与爬山虎属(Parthenocissus Planch.)、崖爬藤属(TetrastigmaPlanch.)、乌蔹莓属(CayratiaJuss.)和蛇葡萄属(Ampelopsis Michx.)的区别,并在野外和栽培条件下观察了某些重要属级鉴定性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表现,以证明其可靠。为了正确鉴定这个属和种类,给出了包括这些属在内的国产葡萄科植物分属检索表和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最后,讨论了俞藤属的地理分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棒毛荠属名模式的考证与订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3.
兔耳兰     
黄广宾  俸宇星   《广西植物》1993,(4):296-295
<正> 兔耳兰(Cymbidium lancifolium),又名宽叶兰,为英国学者虎克于1823年发表在《外来植物志》(Exot.F1.1:t.51)上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和西藏等省区、日本、越南、尼泊尔、印度及马来西亚亦产。兔耳兰为地生或半附生草本,一般见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林内,或附生于树上,岩石上。属名Cymbidium源自希腊文 引喻该属植物具舟形的唇瓣,种加词lancifolium意为“具  相似文献   
4.
魏银松 《四川动物》2004,23(3):237-237
据<俄罗斯两栖爬行动物学杂志>(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2004年¨卷1期73~76页所载德国AndreasGumprecht和Frank Tillack撰文,认为张服基(1993)根据头骨解剖特征,将赵尔宓(1990)命名的莽山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另立新属Ermia.由于后一属名早已被昆虫纲直翅目跳跃亚目(Saltatoria)分布于索科特拉群岛、也门和索马里的蝗虫类如Ermia variabilis,Ermia somalica等先占,该属系波波夫于1958年所建立.  相似文献   
5.
刘夙  刘冰 《生物多样性》2015,23(2):254-258
<正>自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奠定了植物科学命名的基础之后,国际上通用以拉丁语命名的植物学名(scientific name)作为学术交流的标准。除学名之外,植物的其他任何名称(包括所有非拉丁语名称)都叫作俗名(vernacular name)。在同一种语言的俗名中,又分普通名和别名(王锦秀和汤彦承,2005)。普通名是使用该语言的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名称,通常是综合性、权威性的植物志或植物名录中用作分类群正式名称的单一名称;而别名是普通名之外的其他所有俗名的统称,其应用常常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7.
吴向午 《古生物学报》2006,45(1):114-140
记录1991—2000年间根据中国中、新生代大植物化石建立的新属41个(新生代的2个,中生代的39个);详细记录每个属的特征、模式种、地理分布及地质时代;对模式种的创建者、创建年代、所在文献的页码、图版、产地层位、标本保存状态、分类位置以及保存单位等也作详细介绍;另有一属模式种的模式标本并非产自中国,但该属同时也包含着部分中国的标本,则在附录中作介绍。  相似文献   
8.
讨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简称《法规》)关于种级单元异物同名的处理及相关规定。以斧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的同名问题为例,笔者分析了属级单元名称变动对种级单元同名关系的影响。一些古老的属级单元有很长且比较复杂的分类历史,深入分析可将各类变化归纳为六类,其中三类与原同名有关,二类与后同名有关,余一类不再影响种级同名关系。文中讨论了第4版《法规》中与种级同名关系有关的若干重要变动,通过分析比较,说明《法规》的这类变动如何影响动物分类名称的稳定性与正确性。这些分析,可望有助于避免产生新的次同名,也有助于正确恰当地解决已有的同名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理独蒜兰     
邹贤桂  俸宇星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3,(2):99-100
<正> 大理独蒜兰(Pleione forrestii Schlechter)是Schlechter于1912年发表的新种,属兰科独蒜兰属(又名一叶兰属)植物,产于我国云南西部,岩生或地生,海拔700—3000米。模式标木为Forrest 4849,采自大理。属名Pleione系人名,为纪念Pleiades的母亲Pleione而取。笔者1992年2月20日将其种于广西桂林雁山,并于3月开花。据栽培观察,该植物先花后叶,花葶高约8cm,花黄色,花萼花瓣同  相似文献   
10.
杏黄兜兰     
<正> 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 C. Chen et F. Y. Liu是一种珍贵的兰科植物。分布于云南碧江县,生于岩壁上。是我国植物学家张敖罗于1979年7月采到,1982年经陈心启和刘芳媛定名的新种。属名Paphiopedilum 源自希腊字paphio(维纳斯的形容词)和pedilum(拖鞋),用以形容该属植物状若拖鞋的唇瓣。种加词armeniacum在拉丁语中为“杏树”,这里意为“杏黄色的”,该词另一个意思是“亚美尼亚(西亚的一个国名)的”。1992年2月杏黄兜兰在昆明市园林局主办的云南兰花展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