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丽江乌头中的一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丽江乌头根中分离、鉴定了三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碱Ⅰ、碱Ⅱ分别为已知成分阿克诺辛(aconosine)和嘟拉碱(dolaconine);碱Ⅲ为一新的C_(18)-型二萜生物碱,从MS、IR、~1H NMR、~(13)C NMR等光谱数据推定了其结构,并命名为丽日碱甲(liconosine A)。  相似文献   
2.
延胡索分类的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阳产延胡索与大连产齿瓣延胡索经成分分离和TLC、HPLC对比,发现延胡索以啊扑啡类生物碱如glaucine为主,而齿瓣延胡索则含corynoline类生物碱。根据生物碱的类型及含量比较,二者有明显差异,结合延胡索的植物形态和植化分类特征判断,将延胡索作为与齿瓣延胡索近缘的独立种处理较为合理,即为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ex Z.Y. Su et C. Y. Wu  相似文献   
3.
暗紫贝母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不仅是阿片肽,还包括非肽类的吗啡样化合物,后者主要是吗啡和可待因,它们可在动物体内自身合成。  相似文献   
5.
多效唑(PP333)对苦荞植株生长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条件下,在苦荞分枝始期喷施多效唑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光合强度,降低叶片氨基氮和茎尖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株高,增加每穗的花朵数和饱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李钳   《广西植物》1990,10(3):241-243
从广西九里香根中分离到两个咔吧唑生物碱和一个甾醇,经波谱方法鉴定为九里香叶甲碱(1),九里香碱(2)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7.
金雀花碱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激素生物试法测定了金雀花碱(cytisine)的某些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金雀花碱抑制小麦芽鞘切段的伸长,但促进黑暗中(26℃)培养的离体黄瓜子叶鲜重的增加;能明显促进黑暗中(25℃)培养的离体黄瓜子叶的生根作用和根的生长。能显著提高离体黄瓜子叶中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这些现象说明,金雀花碱具有明显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8.
9.
多效唑对杨梅的成花效应(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杨梅树冠覆盖的每平方米土壤中,当年10月至第2年3月施0.4~1.2g有效成分的多效唑,对杨梅成花均有效果,而以10月上旬每平方米地面施用0.8g的效果最好。春季和夏季杨梅花芽生理分化期,树冠喷施500和1000ppm多效唑对杨梅促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从大花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的地上部分分离到两个微量的新二萜生物碱——大花翠雀辛(grandifloricine,Ⅰ)和大花翠雀亭(grandifloritine,Ⅱ)。通过分析光谱信息测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 takaosamine 而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