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患者口腔脱落上皮细胞微核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核测试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药物、辐射、 环境毒物等对机体的遗传损伤。以往多以外周 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为材料进行研究,由于操作 狡复杂,且取材过程中给受试对象带来痛苦,因 此进行人群普查常常有很多困难。同时,许多 致癌物的诱变性资料多是从细菌、淋巴细胞和 一些非_L皮细胞系中获得,而致癌物对上皮细 胞的诱变性资料相对较少。近几年来,Stich 等。一‘1对接触致癌物的个体进行了一系列脱落 细胞(包括口腔、膀眺等)微核检测,发现这些个 体的微核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已有资料报 道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明显 高于正常人(1,21,但上皮细胞的微核出现率是否 也高于TL常人,尚未见报道。经过对Stich的 方法稍加改进,我们对食管癌患者的口腔脱落 细胞进行了微核检测  相似文献   
2.
青年昼间发汗调定点正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热腿足诱发前臂屈侧初始发汗的口腔温度阈值,作为发汗调定点的参考值(ToSSP),检测健康青年93人夏冬两季昼间ToSSP134次。结果表明,季节、性别、民族、于室温24℃左右变异达30%的相对湿度对ToSSP均无显著影响。提示ToSSP为一间接反映体温调定点较发汗率为稳定的指标。ToSSP的频数分布属于正态,均值为37.34℃,95%正常值范围为36.97~37.71℃。经于本工作前,后年份检测的两组结果以及与正常体温夜间最低时相组和发热患者组的ToSSP相验证,证明此正常值范围可靠。检测ToSSP的潜伏期夏季均值为19′57″冬季为18′22″(P<0.05)。检测ToSSP时口温变化分别与皮肤温、心率变化紧密相关,因而心率,皮肤温可作为监测ToSSP的辅佐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昆明地区11-15岁健康儿童90名按不同的口腔条件分为三组,每组30人。采用培养基表面主培养主数法,分别测定唾液中厌氧菌和需氧菌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儿童唾液中细菌总数,牙颌畸形组、正畸组、正常组,三组间结果在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正常成人在鼓气、吮吸和吞咽时口腔气流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成人吮吸时所需的最小口腔负压约—69mmHg,最大鼓气压为168mmHg。吞咽时口腔内有一个正负压变化过程,正压的范围为21mmHg~46mmHg,负压为-9mHg~-17mmHg。  相似文献   
6.
口腔微生物组是人体五大菌库之一,其微生态失衡不仅在牙周炎和龋齿等口腔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还与全身诸多疾病紧密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防治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表明,AD与某些口腔致病菌及其微生态失衡显著相关。本文就口腔微生物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总结了口腔微生物影响AD的可能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推测不同的微生物与AD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AD,人们除了关注AD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外,还应关注患者的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牙周病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其必不可少的始动因素,可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和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主要是机械清除牙菌斑生物膜和牙石,但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益生菌通过产生抑菌物质、刺激局部免疫反应、与致病菌争夺黏膜受体和营养物质,从而改善口腔微生态平衡,促进牙周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在牙周病治疗上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为将来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因素。益生元是一类具有选择性、能够促进体内有益菌代谢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主要通过调节口腔微生物生长代谢、抑制口腔菌斑生物膜形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等途径调控口腔微生态,从而对口腔常见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益生元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类口腔小生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人类口腔中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口腔小生境的复杂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口腔中微生物变化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源  孙丽丽  曹传旺 《昆虫学报》2021,64(10):1218-1234
昆虫口腔分泌物(oral secretion, OS),又称返吐液,是昆虫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肠道分泌物的混合液。昆虫取食寄主植物过程中,OS随之分泌至植物中,并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是研究昆虫基因功能有价值的反向遗传学工具,也是目前最有可能应用于害虫防治的新技术。本文主要综述了昆虫OS对寄主植物防御的影响、昆虫OS效应子的鉴定和OS效应子基于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昆虫OS对寄主植物防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植物的茉莉酸信号通路、筛管阻塞、Ca2+通路等防御反应,进而促进昆虫摄取食物。目前,昆虫OS效应子主要鉴定手段是通过昆虫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和OS蛋白组分析;而已鉴定的OS效应子主要来源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在咀嚼式口器昆虫中的报道甚少;功能研究发现昆虫OS效应子在寄主植物中的表达会影响昆虫存活率、繁殖力和取食能力及昆虫和植物的其他重要生理指标,并通过鉴定OS效应子与植物防御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证明OS效应子在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中的重要性。基于RNAi技术,通过注射、饲喂和植物介导RNAi等方法在多种昆虫中产生了OS效应子基因下调和生长发育受影响的现象,由此说明OS效应子基因已具备作为RNAi靶标的条件。虽然目前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已证明其应用于害虫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昆虫口腔分泌物是研究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机制的新方向。最后,对OS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害虫防治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