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利用酵母菌转化肉桂酸生成L-苯丙氨酸的方法进行了菌株筛选、菌体细胞培养、转化反应条件以及产物提取等方面的探索。从13个属的71株酵母菌中选到转化生成L-苯丙氨酸较高的粘红酵母(Rhodosorula glusinis)As 2.102菌株。经实验得出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在含有1.5%酵母膏、1%葡萄糖、1.5%蛋白胨、0.05%L-苯丙氨酸、0.05% KH2PO4、0.5%NaCl、pH5.0的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20小时;最佳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单细胞蓝藻(粘球藻)为材料,研究了固氮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代谢以及氢代谢等能量代谢过程的关系,发现光照是固氮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光下的有氧分解过程和氧化磷酸化反应是推动固氮作用的能量来源,抑制光合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反应都能导至固氮作用的显著降低,但用DCMU抑制光系统II电子传递过程却意外地能大幅度提高固氮活性,在暗中的粘球藻固氮主要靠有氧分解过程支持,粘球藻与其它固氮生物相似,在没有可利用的还原底物存在或正常固氮作用被特异性和抑制时,可以将固氮酶所截获能量的大部分用于释放分子氢和回收氢,但未发现通过吸氢反应来推动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宁夏盖蛛属一新种:(蜘蛛目:皿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蜘蛛目皿蛛科皿蛛亚科盖蛛属一新种——六盘盖蛛,新种Neriene liupanensis。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粘体虫属六新种,即异型粘体虫,新种Myxosoma disparis sp.nov.,四川粘体虫,新种Myxosoma sichuanensis sp.nov.,光唇粘体虫,新种Myxosoma acrossochilusi sp.nov.鳅粘体虫,新种Myxosoma nemachilusi sp.nov.斜囊粘体虫,新种Myxosoma obliqua sp.nov.,雅安粘体虫,新种Myxosoma ya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6.
本属与多种树种有菌根关系:如Pinus,Larix,Abies和Pseudotsuga,但在Larix林下,本菌往往与土壤中的鞣料相聚集,对周围某些植物根系不利。本属现知15种,本区6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喜马拉雅及其邻区牛肝菌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东喜马拉雅及其邻区牛肝菌目的分类和区系。其中两科,25属,50余种,包括10新种。  相似文献   
8.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86,(Z1):63-78
蕨类植物由于它在植物系统发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几百年来都受到植物学家们的注意。经过蕨类学家们几百年的探索,创见迭出,现在已发展成为植物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蕨类植物学。对蕨类植物进行科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在十六世纪以前,植物分类学是按照用途(特别是药用)而分门别类的,过去蕨类植物的记载只是零散地见于一些有  相似文献   
9.
刘均利  张席锦 《生理学报》1989,41(5):523-528
本工作研究了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大鼠胃粘膜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在胃粘膜损伤发生过程中、胃粘膜内非蛋白及蛋白结合的巯基物质含量均无明显降低。虽然半胱胺灌胃(132或264μmol)或皮下注射(132μmol)后均明显抑制消炎痛溃疡的发生,其抑制率分别为82%,92%和75%,但同样具有巯基的半胱氨酸却无保护作用。半胱胺(132μmol)皮下注射可使消炎痛大鼠胃酸分泌抑制46%,而灌胃则无此作用。两种途径给予的半胱胺均不影响胃壁结合粘液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胃粘膜内巯基物质似不参与消炎痛的致溃疡过程。半胱胺在此种模型上虽有强烈的细胞保护作用,但似乎不是由于其分子上所带的巯基所致。因此,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模型上没有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味牛肝菌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并培养成再生菌丝是研究食用菌细胞融合和基因转移的一项技术。有的文章已综述了有多种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已被分离,只有一些种的原生质体被培养成再生菌丝体,美味牛肝菌的原生质体虽已被分离但未培养成再生菌丝。食用菌原生质体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再生菌丝体。Peberdy曾论述过有的真菌是由原生质体膨大生长成形态不正常的类似出芽链的细胞而再生菌丝的较为特殊的方式。本文报道美味牛肝菌原生质体通过一种新的生长方式而发育成菌丝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