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含量(PL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单采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8例血小板捐献者,均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分为聚集组和对照组。献血前抽取静脉血,采用麦道尼克CA62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PLT,MPV,PDW。结果:聚集组(%)PDW 17.5±1.8,高于对照组(%)PDW12.1±0.9(P〈0.05)。聚集组(fl)MPV 11.0±0.9高于对照组(fl)MPV 7.8±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集组PLT(187±13.3)×109,对照组PLT(195±11.0)×109,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MPV,PDW分别与PLT进行相关性分析,PLT与MPV无显著相关(r=0.132,P〉0.05);PLT与PDW无显著相关(r=0.147,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产品出现聚集,其捐献者PDW,MPV高于单采产品正常捐献者,与献血者PLT计数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为提高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单次输入血小板12U(血小板数≥2.5×1011个),观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分析病种、脾大、发热、年龄、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71.0%。再生障碍性贫血(AA)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65.7%,急性白血病(AL)为77.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71.9%,不同病种之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感染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9.9%,明显低于无发热感染者(77.6%,P0.05);脾不大者有效率为74.9%,明显高于脾大者(52.86%,P0.05);男性、女性有效率分别为76.5%、75.8%,60周岁者与芏60周岁者有效率分别为72.0%、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结论:发热及脾大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股神经脉冲射频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远期膝关节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膝关节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月、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IL-1、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能够减轻患者近远期疼痛感,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提升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并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输注成分血的6530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后者的相关状况,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65300例输注成分血的患者中,19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9%,以过敏反应(53.4%)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4.0%)为主,其它占12.6%。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单采血小板最高(0.46%),其次为冰冻血浆(0.35%),红细胞悬液和冷沉淀分别为(0.21%)和(0.17%)。与红细胞悬液相比,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红细胞悬液和冰冻血浆相比,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此外,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近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因成分输血所致不良反应大部分源于过敏反应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以降低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贮存期间血小板扩散功能的变化。方法:2017年8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本血站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样本分为3管-A管、B管与C管,将产品置于血小板振荡保存箱22℃振荡保存,分别在贮存第1 d(A管)、第3 d(B管)、第5 d(C管),检测血小板扩散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A管、B管与C管的Hct(Hematocrit,红细胞压积)、Hb(Hemoglobin,血红蛋白)、PDW(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血小板分布宽度)、WBC(leukocyte,白细胞)、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血小板(Platelets,PLT)、MPV(Mean platelet volume,平均血小板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管与C管的P-LCR(platelet -larger cell ratio,大型血小板比例)值与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高于A管(P<0.05),C管高于B管(P<0.05)。B管与C管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水平高于A管(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A管(P<0.05),C管与B管对比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A管、B管与C管的扩散后血小板合格率分别为97.0 %、86.4 %、77.3 %,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贮存时间可影响血小板扩散功能,导致炎症细胞因子释放量增加,可降低血小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提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水平,从而降低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