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 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相似文献   
2.
朱华   《广西植物》1995,(4):307-318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粗叶本属植物30种4亚种和7变种的地理分布,划分出三个分布区类型,十二个变型和四个亚变型。根据种多度和分布特征,中国粗叶本属植物在分布上表现出与中国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相匹配的分布规律,并受几条植物地理界线的作用。通过对地理替代类群和一些特殊分布式样的分析,显示了所谓的“田中线”和一条北起四川峨眉向南经贵州西南部至广西西部的界线对粗叶木种的分布,特别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日本替代分布具有明显的作用。这导致笔者认为“田中线”作为中国-日本分布的西界而另一第线作为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的东界。进一步的分析还揭示由云南南部沿缅甸、泰国向南延伸的横断山余脉既充做一条植物南-北迁移的通道又是一条中南半岛西部(印-缅)与东部(印度支那-华南)的植物地理界线。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地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对我国生态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秦巴山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国暖温带-亚热带界线的具体分布提供新的佐证,基于2000—2015年的MOD17A3的地表植被NPP数据和秦巴山地93个气象站点数据,从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多个维度研究了秦巴山地地表植被NPP的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0—2015年,(1)秦巴山地中低山地区,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地表植被多年平均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年均NPP与温度的关系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转折点出现在汉江;与降水的相关性减弱。(2)自西向东多年平均NPP值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一线地表植被年均NPP与温度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与降水主要呈正相关,相关性先增加后减少。(3)随高度的增加,秦巴山地多年NPP值及增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秦岭和大巴山多年平均NPP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秦岭增长较大巴山更明显;2000m以下,秦岭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北坡,大巴山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坡;2000—30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小,但是大巴山差异明显;中山地区(1000—2500m),秦岭年均NPP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大巴山则呈现正相关或弱相关;秦岭地区年均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整体强于大巴山地区。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秦岭植被尤其是中低山地区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大巴山则有利,而前者植被生长主要与降水增加有关。这也说明了基于汉江为界的秦岭和大巴山无论是地表植被NPP的均值还是其南北坡差异以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呈现了明显的差异,而汉江作为中山地区植被NPP与气温相关性由正相关性到负相关的转折点,与降水的关系由弱相关到正相关的转折点,更合适作为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甘肃草本植物区系的一条分界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甘肃产5科161属531种草本植物(不包括栽培属种)进行了鉴定和登记,且对它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区系地理研究,从种数与纬度的关系图中得出,北纬36°05′一线为甘肃草本植物区系中的一条可能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p'~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相似文献   
6.
飞往越冬地     
我国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区系.北部的称为“古北界”,南部称为“东洋界”。分界线是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淮河一线:在古北界繁殖的许多候鸟如白琵鹭,天鹅以及一些雁鸭类,冬天会南迁到东洋界如长江流域以南的很名区域越冬。  相似文献   
7.
具有稀疏效应的Predator-Prey模型的分支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具有稀疏效应的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支问题,并利用Hopf分支理论和分界线环分支理论,得到了有多个极限环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兼述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华北植物区系的北界即是东亚森林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与荒荒植物区系的东界。本文主要是尽可能准确地划分其界线的位置和讨论有关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根据植物区系和植被有机联系的原则,植物区系成分和它们中的建群种、优势种、特征种和特有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这条界线被确定为如图1表示。在最东部,华北与东北植物区系界线是从开原向南到岫岩,然后向东至中、朝国界的浑江口。从开原向西南延伸2000余公里至兰州。在这条界限以此为以针茅为优势种的蒙古草原南界,其以南为以白羊草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草原并结合有东亚森林植物区系的草、灌丛。  相似文献   
9.
吴家炎  裴俊峰 《兽类学报》2011,31(4):358-370
秦岭和大巴山区作为动物地理分布区古北界及东洋界在我国中部的一段分界线,从提出之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前人在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部分兽类的调查中从各个学科加以论证.作者从1964年以来进行过秦巴山区翼手类三次主要采集,获得的2 000余号标本,鉴定为32种,分属4科4亚科,分析结果认为其中23种为东洋界种属,占71....  相似文献   
10.
从见血封喉的分布看广东省热带与亚热带的界线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省的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大致已有4条分界线。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是一个典型的热带种类,它在广东的分布北限,一直被认为是广东热带的最北界限。根据最近在广东发现的见血封喉4个新分布点,通过分析见血封喉的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特征,同时参考热带界线划分的标准与原则,讨论并尝试重新界定广东省的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