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云南松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易门县海拔1600—1700m的云南松中幼龄林分的生物量。云南松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9.985吨/公顷,11年生林分为27.874吨/公顷,23年生林分为69.852吨/公顷。乔木层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而变化。针叶和树皮的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干材和根的比例则不断上升,其中以干材增加最快;树枝的分配比例以11年生林分最大,23年生林分次之,4年生林分最小。  相似文献   
2.
3.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叶辉  李隆术 《昆虫学报》1994,37(3):311-316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 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呈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枝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 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层严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 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物种,在当地的经济、生态和水土保持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云南东北部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测定了成年植株的胸径、株高、叶片长度、干重、比叶长及叶片碳、氮、磷含量,分析了不同海拔下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胸径、株高、叶P含量和叶C∶N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而叶C∶P和N∶P呈现的趋势与叶P和叶C∶N的相反;云南松叶片单束松针长、比叶长、叶C、N随海拔升高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单束松针重呈增加的趋势;各海拔的N∶P值(平均值为5.82±0.10)均小于14,且与植株胸径、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云南松对海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植株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营养限制,该结果支持生长速率假说。本研究揭示了云南松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为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6.
杨阳  冉飞  王根绪  朱万泽  杨燕  周鹏 《生态学杂志》2013,32(7):1674-1682
云南松林是西藏高原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但有助于弄清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而且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器官(叶、枝、干、根)与株高、胸径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用胸径和树高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较优模型为指数模型,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R2>0.90),估计精度较高.(2)在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63.80±9.21)、(134.76+12.69)、(142.91±13.02)、(316.72+42.57)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9.48±10.32)、(120.57±9.37)、(124.70±12.92)、(304.76±32.47)t·hm-2,灌草层生物量为(13.09±3.02)、(12.81±2.54)、(11.88±3.12)、(3.47±0.98)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1.23±0.24)、(1.38±0.31)、(0.72±0.11)、(1.13±0.39)t·hm-2.(3)各龄级云南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67±7.13)、(67.63±19.06)、(71.00±4.15)、(159.32±39.95)t·hm-2,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生长对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对重要性,以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禄丰村林场种子培育的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对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和侧根数6个生长性状及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了对生物量影响不大的性状,在此基础上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指标与生物量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和生物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生长性状对生物量均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效应,直接影响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优势因素为地径和苗高,针叶长、侧根长和主根长对生物量的影响也起正向效应。各生长性状对生物量的直接效应均较大,而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效应均较小,其中侧根长通过其他性状对生物量产生的间接影响最大。依据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建立了云南松各组分生物量与生长性状之间的数学模型,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8.
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按树高和胸径(地径)因子将样地内的植株分为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3类,对不同生长优势等级云南松林木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冠层,优势木的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2.083、0.762、0.290和0.423,略高于中等木和劣势木;在更新层,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2.063、0.774、0.272和0.410,除观测杂合度外,其余3个指标也均表现为优势木略高于中等木和劣势木。从差异显著性检验来看,不同生长优势等级云南松林木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即林木生长分化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幼苗上红菇类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菌根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中1~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红菇属真菌外生菌根。形态观察发现了6种形态型(morphotypes)。本文对这6种形态型的外观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强调了菌套形态特征。对rDNAITS片段比对分析表明,6种形态型对应6种红菇属真菌,它们分别是与Russula li-vescens、R.violeipes、R.densifolia、R.nigricans、R.sanguinea及R.nauseosa相近的红菇种类。本研究表明,形成的菌根及其菌套和囊状体的特征在红菇属真菌的系统分支间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差异。这一研究与前人对该属真菌的菌根形态及分类学研究基本吻合。红菇属真菌是云南松1~2年幼苗期的主要共生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广西金钟山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该文建立了细叶云南松树木年轮标准年表,采用响应分析探讨了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回归和方差分解量化了不同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1月、8月、9月、11月的日照时数以及上一年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标准年表年轮宽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上一年6月降雨量>10 mm的天数与年轮宽度呈显著负相关; 当年2月的降雨量、3月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气温、6月的日照时数以及9月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与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2)逐步回归最终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上一年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对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最大(方差解释量达23.35%),其次是当年9月的平均最高气温(方差解释量为10.39%); 上一年1月和11月的日照时数分别解释了径向生长变异的3.94%和6.58%。综上表明,秋季的温度和冬季的光照条件是限制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早春干旱和雨季大降雨量会降低细叶云南松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