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5篇
  免费   1107篇
  国内免费   3512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基因治疗可能是预防神经元变性的最有用的方法。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及逆转录病毒载体等,作为将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移珐以非神经元细胞为靶细胞的主要方法,具有潜在的区域特异性、持续性、而受性的特点,并能稳定表达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右逆转衰老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引起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Fractogel EMD是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十几个官能团排布在线形聚合物长链上,称为“触角”,所有的“触角”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到聚合物骨架上,生物分子更加容易和“触角型”介质的官能团结合,并且可以大大降低生物分子和介质基质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提高生物分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5.
6.
为了建立一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s)前海葱苷原A免疫方法,并对哺乳动物体内的前海葱苷原A样物质进行检测,我们制备了兔和羊前海葱苷原A抗体。利用ELISA法检测了一种新的内源性钠泵抑制因子前海葱苷原A样物质在牛的肾上腺、丘脑、心脏、肾脏、肝脏、小脑、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分布。研究发现这种前海葱苷原A样物质在肾上腺及下丘脑的含量高于其它腺体组织,其具有抑制人红细胞86Rb摄取的特性,可与前海葱苷原A抗体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但几乎不与哇巴因抗体交叉反应,是一种新的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7.
《生物磁学》2009,(14):I0003-I0004
日本理化研究所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其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经动物实验发现,负责合成转录因子Mina的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一特点与过敏症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9.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当前,针对藤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的研究较少。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1个种群的15个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并结合气候、土壤因子来解释叶性状变异。比较叶片性状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的种内变异程度,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环境因子对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局域尺度上,永瓣藤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3.0%-22.5%,其中,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叶片碳含量变异最小。永瓣藤叶片形状随纬度上升而变得宽且圆。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永瓣藤的生长可能受到了磷限制。土壤与气候因子是叶片性状的重要驱动因素,解释了25%-97%的叶片性状变异。在温度和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永瓣藤叶片趋向于的慢速生长的保守策略。总体来说,永瓣藤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种内变异和性状组合,并与气候、土壤因子相互作用,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电针大鼠的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室以前的工作表明:电针(2H_z,3V,30min/d)刺激 SD 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5d后,大鼠血清中产生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本工作对此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电针大鼠的血清不仅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T 淋巴细胞转化,还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胸腺细胞和脾脏 T 淋巴细胞转化;同时也发现电针大鼠的血清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B 淋巴细胞转化。提示此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对不同淋巴器官及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无选择性作用。(2)将电针大鼠的血清同小鼠淋巴结细胞培养1h,电针大鼠的血清就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 T 淋巴细胞转化;将小鼠淋巴结细胞同 Con A 预培养30min,电针大鼠的血清的抑制作用便消失,提示电针大鼠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作用于 Con A 刺激 T 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同时也排除了此抑制因子的细胞毒作用。(3)电针大鼠的血清显著抑制蛋白激酶 C(PKC)激活剂 PMA和 PMA 加 ca~(2+)通道 A23187刺激的小鼠淋巴结细胞转化,提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通过抑制 PKC 的活性或抑制 PKC 介导的细胞活化通路,抑制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