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金双歧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92-292,29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应用是否能起到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符合早产儿诊断126例,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4 h内即加用双歧杆菌三联片(商品名:金双歧)口服或鼻饲,对照组只治疗原发病,观察2周内NEC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NEC 8例,对照组64例,发生NEC 20例.结论及早对早产儿补充微生态制剂,使其占据肠黏膜表面,作为生物屏障构成肠道的定植阻力,阻止致病菌入侵,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羊驼体内存在天然缺少轻链的重链抗体,克隆重链抗体可变区(VHH),即可构建单域抗体(single-domain antibodies,sdAbs),又称纳米抗体(nanobody,Nb)。利用非免疫羊驼噬菌体文库筛选肿瘤特异性蛋白B7-H4的纳米抗体,经过4轮淘选,ELASE鉴定阳性克隆噬菌体,测序获得其DNA序列后体外转录为mRNA,将修饰纯化后的mRNA转染到肿瘤细胞,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RNA在肿瘤细胞内是否表达,Western印迹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情况;通过CCK-8法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划痕实验鉴定其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法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裸鼠荷瘤模型瘤旁注射mRNA,鉴定其在体内实验对肿瘤组织的作用。结果显示,通过淘选获得1个高亲和性的噬菌体株菌H6;DNA测序并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符合羊驼纳米抗体结构;将其mRNA导入肿瘤细胞,能有效表达出纳米抗体H6;转染H6-mRNA的肿瘤细胞(0.84±0.08)与未转染H6-mRNA的对照组(1.83±0.04)相比,其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其迁移和侵袭能力(78.60±5.36)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97.80±21.04),效果优于B7-H4 mRNA的siRNA(95.40±16.56);在裸鼠乳腺癌模型中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效果优于紫杉醇和B7-H4 mRNA的siRNA。这说明筛选所得抗B7-H4纳米抗体H6能特异结合B7-H4蛋白并封闭其功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受到抑制。该结果为利用B7-H4作为治疗癌症的靶点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又重新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哺乳动物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现象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导致的表观遗传信息经由生殖系在代际间传递.其中,在环境压力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及传递过程中,精子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s)发挥关键作用,环境压力信息以sncRNAs的形式储存在成熟精子中,通过受精作用,精子sncRNAs参与胎儿原始生殖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将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进而影响获得性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主要综述了精子sncRNAs参与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的机制,为研究遗传性的代谢疾病、促进人类生殖健康及家畜良种繁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阳离子诱导大叶藻叶绿体膜中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机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对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比较不同叶龄鸭跖草耐咪唑乙烟酸能力的结果表明,鸭跖草受咪唑乙烟酸伤害的程度有随着鸭跖草叶龄的增加而减轻的趋势,株高和鲜重的抑制率也有减小的趋势。另外,随着叶龄的增大,鸭跖草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增大。三叶龄以上鸭跖草的各项指标与二叶龄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demecolcine辅助去核的卵母细胞能否支持牛的核移植胚胎的发育。通过化学药物demecolcine处理牛MII期卵母细胞来辅助去除牛卵母细胞核,并用去核的卵母细胞做受体,进行核移植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demecolcine辅助去核后的卵母细胞质膜有明显一个或二个突起,并且突起内都含有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显示去核效果较好(57.89%~73.3%)。药物处理一小时为最适时间,去核率可达73.3%。对demecolcine辅助去核的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胎发育情况显示囊胚率较盲吸法核移植胚胎较好(12.5%VS10.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Demecolcine药物处理后的卵母细胞能够支持核移植胚胎的发育。Demecolcine辅助去核可以在牛体细胞核移植中的到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和剌松藻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剌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 相似文献
9.
利用低拷贝核基因重建菊科紫菀亚科族间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菀亚科(Asteroideae)是菊科最大的一个亚科, 包含的种数多于被子植物的绝大多数科。目前, 紫菀亚科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依赖于叶绿体基因信息, 但是叶绿体基因为单亲遗传, 并不能完整反映进化历史。鉴于杂交现象在菊科普遍存在, 故利用核基因可以反映更完整的紫菀亚科进化历史。该研究首次使用从转录组数据(20个新测+11个从NCBI数据库下载)中筛选出的47个直系同源低拷贝核基因来研究紫菀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共选取了29个物种, 代表了紫菀亚科20个族中的13个族。用超矩阵分析方法和溯祖推测分析方法各获得了1个稳定的紫菀亚科系统树, 每个树上绝大多数分支都得到了高度支持, 且2个树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新的紫菀亚科族间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千里光超族应并入紫菀超族, 春黄菊族可能是千里光族与紫菀族杂交起源的, 金鸡菊族很可能也是杂交起源的。该研究结果显示低拷贝核基因可以更好地解决科以下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 对菊科乃至被子植物其它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逆相蒸发技术制备带不同表面电荷的脂质体及脂质体化的重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r-HBsAg)。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0-450nm,不同电荷脂质对粒径无明显影响,加入r-HBsAg使粒径略有增大。r-HBsAg包裹率为44-57%,不同电荷脂质体间无明显差异。荧光染料Calcein包裹率为3-7%,明显低于r-HBsAg的包裹率。用准弹性光散射(quasi-elasticlightscattering,QELS)技术测定脂质体的泳动速率,加入r-HBsAg及新型免疫佐剂ASD系列后,对脂质体的泳动速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