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RI成像的研究。方法:制备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利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其水合动力学粒径、表面电势和形态进行表征。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评价巨噬细胞膜的完整包覆;紫外可见光谱测定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抗蛋白吸附能力。通过MRI成像系统,分析了含不同浓度的Fe元素(0.1-1.6 mM)的Fe3O4 NCs@MM在GSH存在或不存在时的T1弛豫效应。采用细胞增殖-毒性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铁颗粒处理肿瘤细胞24 h后的细胞活性。尾静脉注射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铁颗粒至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观察成像效果。结果: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的水合动力学粒径和表面电势分别为 286.5±7.6 nm和-20.7±3.5 mV,且在水溶液中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包覆巨噬细胞膜的纳米铁颗粒具备抗蛋白吸附的能力。MRI成像显示,制备的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为GSH响应型MRI对比剂,具有较好的T1-加权磁共振成像效果,在尾静脉注射巨噬细胞膜的纳米铁颗粒0.5 h后,肿瘤部位的信号可见增强。结论: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可实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MRI成像。 相似文献
2.
3.
多维度发展的文化线路理论对于整合地区文化遗产并提供整体性保护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通过整体性视角,将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的层面,支持更大尺度范围内各区域遗产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一个宏观且整体的线性空间尺度下认知与提升这些分散遗产点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基于文化线路定义、概念、构成条件及特征判读的研究,从时空变化性、历史功能性、文化交流性、多元整体性4个特征对江门文化遗产点进行分析与判读,梳理出江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脉络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从而为确立与展现具有“微观尺度遗产串联—宏观尺度文化认同”特征的江门华侨华人文化线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 尤其是在土壤风化严重, 养分贫瘠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 微生物在植物养分的获取、碳循环以及土壤的形成等生态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该研究基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长期(10年)的野外模拟酸沉降实验平台, 探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酸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酸沉降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 (即加剧酸化)。土壤酸化对微生物生物量碳(C)含量的影响不大, 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N)和磷(P)的含量, 导致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生物量C:P和N:P显著提高, 表明土壤酸化可能加剧了微生物P限制。土壤酸化还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导致次表层土壤(10-20 cm)真菌:细菌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 土壤pH和土壤有效P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最早应用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但最近20年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N/P生态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我们对陆地植物包括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认识。就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90周庆为契机,总结我们关于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工作,进而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发展重点,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园和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