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7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甲酸棉酚使用者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微核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名正常男子和11名口服甲酸棉酚的男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进行SCE分析,以及12名正常对照男子和13名口服甲酸棉酚男子的徽核测定表明:(1)试验组SCE平均值为3.56±0.14/细胞,SCE范围为0—14/细胞,对照组SCE平均值为4.26±0.13/细胞,SCE范围为0—13/细胞,两者间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2)试验组的平均徽核率为0.36‰,与对照组0.24‰比较,两组间未发现有显著差异。表明甲酸棉酚不引起服药者淋巴细胞SCE和微核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灰胸薮鹛鸣声及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5~8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dchla omeiensis)的鸣声及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能记录到的灰胸薮鹛鸣声可分为召唤、应答、觅食、采食、休息、飞行联络、报警叫声14种,仅在繁殖期能记录到的有占区、驱逐、逃避、求偶叫声12种.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本文还对灰胸薮鹛繁殖期占区、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和孵卵前3 d的行为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喜鹊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喜鹊(Pica pica)曾是四川各地最常见的鸟类,但20世纪后期喜鹊却在四川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对1995年7月~2002年4月在四川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说明喜鹊种群数量在四川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已呈下降趋势,70年代开始出现局部消失现象,80年代是其局部灭绝的高峰期,并且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高原山地。进入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原因,认为这是大量砍伐林木、滥用农药、人为毁巢和猎杀所造成的,而滥用剧毒农药、鼠药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树麻雀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广布于四川各地的优势鸟类。但在20多年以前,人们太发现它在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1995年7月-2000年10月在四川省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文献资料,说明树麻雀在四川各地的消失现象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整个80年代,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南山地,至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可能有原因,认为这是由于近20年来四川农耕区普遍存在的滥用有机磷等农药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窖泥中尚未被纯培养的高丰度拟杆菌纲微生物,并在纯培养菌株层面和共培养层面探究其生理代谢特征及生态学功能。[方法]采用传代培养提高窖泥拟杆菌纲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筛菌实验,并通过发酵实验解析主体拟杆菌的代谢特征及其与主体己酸菌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成功筛选到Petrimonas sulfuriphila LBM11005,该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酸和丙酸,且葡萄糖能促进该菌的生长。无论是否存在底物竞争效应,P. sulfuriphila LBM11005均能与窖泥主体己酸菌Caproicibacterium sp. LBM19010在代谢物水平上发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后者可以利用前者的代谢产物丙酸进行碳链延伸,产生新的奇数碳脂肪酸——戊酸和庚酸。[结论]探明了窖泥主体拟杆菌纲微生物P. sulfuriphila LBM11005的基本生理代谢特征,且该菌与主体己酸菌相互作用,贡献于更长碳链奇数碳脂肪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四川梅花鹿生命表和种群增长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延蜀  郑慧珍 《兽类学报》2005,25(2):150-155
1987年、1989—1991年四川梅花鹿产仔期,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用耳缺法连续标记了111只(♂♂56,♀♀55)3~10日龄的四川梅花鹿幼仔,根据野外对这批标记仔鹿生长、繁殖、死亡的观察数据编绘出四川梅花鹿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种群自然增长率和繁殖价。这批标记仔鹿中,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4岁和15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5~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最晚产仔年龄为11~12岁;雄鹿最早在4~5岁时拥有雌鹿,10—11岁以后就都失去了曾占有的雌鹿群。雄鹿2 3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5.111,雌鹿1~2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6.148。雌鹿的存活曲线接近于Odum有关存活曲线的A型,雄鹿的存活曲线属B型。净生殖率、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8、0.031和7.015。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相似文献   
7.
2006 年9 ~11 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 ~ 539 ms,频率范围1409. 5 ~ 4474. 6 Hz,主频率3534. 8 ±89.12 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 ~187 ms,频率范围271.8 ~3910.5 Hz,主频率3244.3 ±79.32 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P < 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P = 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 声,持续时间1580 ~4972 ms,频率范围234.6 ~6171.4 Hz,主频率2264.6 ± 166.44 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P <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 ~ 08:00、17:00 ~ 19:00 和01:00 ~ 03:00 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 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