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嗜热放线菌的分离及其产酶与抗菌活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宁波、南京、山东、北京等地采集的土样,树叶中分离到68株嗜热放线菌,对它们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及抗生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8%的菌株能产生水解淀粉透明圈,97%的菌株能产生水解蛋白透明圈,37%的菌株能在纤维素培养基上生长,5株菌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能力,5株菌能抑制水稻纹枯病菌,仅检查出一株菌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令人感兴趣的是Ⅲ_3’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极强,并能分泌紫色色素。其中,V_4’菌株产β-淀粉酶,经鉴定属于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ete),并命名为高温放线菌菌株V_4’)(Thermoactinomyces sp.)。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用清亮裂解液PEG沉淀法从庆丰链霉菌M-15菌株中分离到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用溴化乙锭染色及CsCl-EtBr密度梯度离心,在紫外线下观察均表明除了染色体带之外还有一条质粒带。我们摄制的电镜照片表明存在共价闭合超盘旋和开放环形两种分子构型,以多数大小相近的分子周长取平均值,按1微米=2.07×10~6道尔顿的公式计算,庆丰链老菌质粒DNA分子量约为10×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3.
电镜观察棒状杆菌菌体及其原生质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4.
庆丰链霉菌中SQP1质粒控制致育性的遗传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前的工作已经证明,野生型庆丰链霉菌生物合成Qm的过程,有sQP1质粒参与(SQP1 ),它可以受质粒消除剂的作用,以1.8一19%的频率消除而产生不能合成Qm的突变株(SQP1~-);它们的营养缺陷型互补对菌株杂交,可以发生基因交换而生成原养型重组子。以后又观察到重组的频率因亲株携带SQP1质粒的状态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SQP1~ ×SQP1~-(或SQP1~ ×SQP1~ )杂交,产生重组子的数目要比SQP1~-×SQP1~-杂交高100—1000倍。本文报道的实验数据,指出庆丰链霉菌的致育性受SQP1质粒所控制。  相似文献   
5.
庆丰链霉菌A201菌株的SQP1质粒可以通过混合培养接合转移到井冈链霉菌VA4菌株的细胞中,转移频率为2—8%。接合子p菌株的形态特征和亲株VA4相似,但却获得了产生抑制细菌的抗生素的能力,这种抑制细菌的能力在遗传上是稳定的。高温预培养能使接合子P2菌株抑细菌活性受到消除,消除频率达10%以上。鉴定P2接合子的发酵产物证明包含二个抗菌物质,一个是它本来的产物井冈霉素,另一个是新获得的抑制细菌物质庆丰霉素,后者的产生是由于SQP1进入新寄主细胞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庆丰链霉菌中与庆丰霉素生物合成有关质粒的感染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q~ 、q~-衍生菌株混合培养,Qm的合成能力可以从q~ 供体转移给q~-受体,其频率因配对菌株的特性不同而在0.03—100%范围内。当q~ 、q~-的营养缺陷型作为两亲株进行杂交时,形成的Sm~r原养型重组子中有50—100%获得了合成Qm的能力,混合孢子中没有重组并带有原来标记的q~-受体菌有20—90%由q~-转变成q~ 。这种转移发生在菌丝阶段,并受AY、EB、SDS或高温培养的干扰,据此我们认为这个与Qm合成有关的质粒具有感染性转移的功能,并命名为SQP1。  相似文献   
7.
用四点杂交方法对庆丰链霉菌的六个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了它们在环形连锁图上的排列顺序,并同天蓝色琏霉菌A3(2)、龟裂链霉菌连锁图上的相应位点作了比较,它们之间是十分相似的。  相似文献   
8.
赤霉素产生菌——藤仓赤霉菌融合重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对营养互补的缺陷型突变株作为亲本,酶法去除细胞壁制成原生质体,以等量相混,用30%PEG 4000诱导融合,在最低营养再生培养基上直接选择原养型融合重组子,重组频率约为10~-,同时产生一定数量的不稳定异核体,频率约为10~(-5)—10~(-6).融合重组导致色素产生和菌丝形态及赤霉素产生能力的多种变异.融合重组子中赤霉素产量的正变率为15.3%.其中RN2和RG14菌株的赤霉素产量比原养型出发菌株207提高25%以上.  相似文献   
9.
丝状真菌被孢霉产生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人俊  郑幼霞 《真菌学报》1995,14(2):130-135
被孢霉的三个菌株与M14生长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所得到的菌丝体内堆积含r-亚麻酸的油脂。油脂产率以M10菌株为高,而油脂中的r-亚麻酸含量却以M14菌株为高。这种油脂的脂肪酸中,所含饱和脂肪酸主要有豆寇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以及r-亚麻酸。上述被孢霉菌株的培养物接种在含葡萄糖、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大约48小时后,菌丝体顶端细胞形成鼓  相似文献   
10.
β-淀粉酶是一种外切型淀粉水解酶,它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此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产生β-构型的麦牙糖,在食品、医药工业上有很大用途,但目前工业上使用的β-淀粉酶大多为植物来源。微生物β-淀粉酶的研究自70年代以来陆续有文献报道[1-6],但至今人才济济 有理想的工业生产菌株推出。我们实验室经过前几年的研究,已得到一株热稳定β-淀粉酶的产生菌株[7],但以往的发酵研究都在摇瓶内进行,就生产应用而言,必须进行自控小罐的发酵条件试验,以便逐级放大进行中试,最后达到生产规模。本文报道热稳定β-淀粉酶产生菌高温放线菌A61菌株在5L自控发酵罐内的发酵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