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46篇 |
专业分类
5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是我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杂食性鸟类。为探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现状,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7个核基因非编码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江西五省(自治区)的栗背短脚鹎11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所获得的Cyt b基因866 bp和7个核基因内含子序列6 808 b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Cyt b基因中,共检测到3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35.6%,推测这些共享单倍型可能属于祖先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79.77%)。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分析结果均支持栗背短脚鹎种群可能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基于7个核基因内含子联合序列的贝叶斯天际线(BSP)分析,推断其种群在大约5.3 ~ 3.7百万年前(Mya)和约0.7 ~ 0.3百万年前(Mya)发生过扩张。基于Cyt b基因的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11个地理种群共分为两支,一支为海南猴猕岭地理种群,属指名亚种(H. c. castanonotus),其他10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支,属H. c. canipennis亚种,并且后者尚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所用分子数据基本支持两个亚种的分化,对于存在争议的广西南部分布的指名亚种,其分子数据与形态学亚种归属不一致,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研究小豆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 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参数不同程度地向耐荫的方向变化,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也显著下降;遮阴后,阜南绿小豆的叶绿素a和b含量显著增加,Chl 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小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的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弱光胁迫下,阜南绿小豆提前开花、提前成熟,早熟黑小豆推迟开花、延迟成熟,而晚熟黑小豆只开花不结实.从遮阴后小豆的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3个小豆品种的耐阴能力大小为: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 相似文献
5.
6.
7.
1964年5月至1 965年4月、1966年2月至4月和1978年11月我在徐州近郊的云龙山、奎山、武庄一带对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xans Cantor)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观察。 工作中采用野外、室内剖检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地区所捕到的1303只蟾蜍标本逐个测得其体长和体重,工作中注意了两性个体在外形上的差别,逐月解剖观察了两性个体生殖腺的颜色、大小和发育状况及其同季节变化的关系,统计了部分个体的怀卵量,用29型骸度计测定了产卵水区的pH值。 相似文献
8.
微生态制剂4联活菌片治疗肠结核引起的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4联活菌片治疗肠结核引起的腹泻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有效率为29.0%(P<0.01)。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肠道内菌群变化: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阐明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功能与浸出效率之间关系奠定基础,以及如何提高黄铜矿生物浸出效率和铜回收率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通过连续传代培养进行驯化,使得复合菌群的矿浆浓度耐受能力达到25 %(w/v)。采用该复合菌群在25 %矿浆浓
度下浸出黄铜矿,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克隆文库技术分析浸出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
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定量解析。结果:28天内黄铜矿浸出率能够达到95.1 %,而驯化前的浸出率只有51.5%。该复合
菌群主要由Acidithiobacillus caldus, 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和Fereoplasma theroplasma thermophilum组成,其中Acidithbacillus caldus是浸出前期和后期的优势种群,而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在浸出中期均有竞争优势, Ferroplasma thermophilum在整个浸出过程中占
据整个群落的比例均较低。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复合菌群具有较强的浸出黄铜矿能力, 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和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在浸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H 值和铜浸出率与群落结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