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邓涛 《化石》2020,(2):50-58
正当2004年5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1927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4.
达尔文之旅     
邓涛 《化石》2013,(1):41-48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故乡英国,更是有一系列的隆重活动。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古生物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因此古生物工作者在2009年访问英国,必然跟达尔文和进化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越过英吉利海峡,飞机开始下降,我还是第一次从空中近距离看英国。当然,跟在地面的感觉一样,就是每一米土地都是精致的,要嘛是森林、要嘛是田野、要嘛是道路、要嘛是建筑,一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湖北兰科植物1个新记录属:菱兰属(Rhomboda Lindley);4个新记录种:贵州菱兰(Rhomboda fanjingensis Ormerod),大根兰(Cymbidium macrorhizon Lindley),西南齿唇兰(Odontochilus elwesii C. B. Clarke ex Hook. f.)和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 (Lindl) Benth. ex Clarke〕。相关的凭证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Herbarium of Jishou University,JIU),副份保存于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馆(Herbarium of Hou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HE)。  相似文献   
6.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7.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相似文献   
8.
高高安第斯     
邓涛 《化石》2015,(1):72-82
<正>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与他参加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期间在南美收集到的证据密切相关,这些证据不止来自现生生物,更大量来自古生物化石。与此同时,达尔文还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他在那时对南美地质的观察、记录和认识,许多至今都是相当正确、准确和精确的知识。因此,201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期间选择在南美的阿根廷召开第四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而且会议的主题就定为"生命的历史:来自南半球的视点",自然吸引了全球古生物学家的目光。有900多位同行最终聚集到门多萨,是这个会议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邓涛  陈功锡  张代贵  魏华 《生态学报》2011,31(15):4318-4326
吉首蒲儿根为近年来发现的菊科蒲儿根属新物种,由于种群和数量都极度稀少,其濒危级别达极危(CR)等级。生态分布和生境的调查结果表明,吉首蒲儿根仅在吉首市德夯地质公园内分布有3个种群,总数约2000-3000株,其中,峡谷瀑布下的种群最大,约2000株;分布海拔为268-384 m,生境特点是温暖、湿润,土壤略偏酸性且钙质高。野外生殖物候的观察结果表明,2月初吉首蒲儿根的芽开始萌动,2月底至3月初抽生花葶,3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花,6月茎生叶逐渐枯死,随后根状块茎侧芽开始萌动,逐渐形成新分株。种群水平从第1个头状花序开放到最后一个凋谢约为50 d,单个头状花序从开始膨大到凋谢约为18 d,单朵小花的花期为3-5 d,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雌雄异位和菊科特有的花粉次级展现现象。吉首蒲儿根的花部构成、高度同期的开花模式和"刷状机制"、瘦果小且无冠毛及以营养繁殖为主兼有种子繁殖等是对峡谷瀑布特殊生境的生态适应。人为活动的干扰,访花昆虫种类较少、访问频次和效率低,种子数量不多、质量差和传播不开,以及生境要求苛刻则是吉首蒲儿根致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峨眉双蝴蝶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双蝴蝶植株带芽茎段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mg/L;在1/2MS+IBA 1.0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根,生根率96%以上;生根苗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在8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