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1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 (♀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  相似文献   
3.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相似文献   
4.
陕西府谷晚中新世Acerorhinus属(奇蹄目,犀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记述的 Acerorhinus fuguensis sp. nov是 Acerorhinus属中一个相当进步的种。府谷 保存完整的标本使我们对Acerorhinus的特征有了更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新种以强烈外展的鼓后突和头骨顶面在眶前的骤然收缩区别于塞瓦斯托波尔的A. zernowi和柴达木的A.tsaidamensis。新种下门齿内刃上翻的特点显示Acerorhinus属有向Chilotherium属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邓涛 《化石》2020,(2):50-58
正当2004年5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1927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7.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双面盐湖城     
正还没到盐湖城就知道,它是摩门教的圣地,因此会很好奇,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果然,2016年秋天来到这里,趁一天中午的休息时间,走到市中心,发现整个一大片建筑群都属于摩门教:建于1853~1893年的哥特式耶稣基督后期圣徒圣殿、建于1864~1867年的椭圆形大会堂、教会历史博物馆、教主杨百翰(Brigham Young)的住宅狮屋(Lion House)、能容纳21000人的摩  相似文献   
9.
诺丁汉惊奇     
<正>诺丁汉我是知道的,我还记得2016年副市长David Trimble先生率团到访古脊椎所时,我跟他们聊起了英超的诺丁汉森林队和传说的绿林英雄罗宾汉。但我没想到诺丁汉离伯明翰这么近,我们乘坐的航班就降落在伯明翰,有车来接往诺丁汉,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看见司机穿着羽绒夹克,不禁让我们吃了一惊,温度有这么低?果然,下雨了,这是最正常的英国六月天气,气温只有12度,可不是要穿厚一点。伯明翰是英国在人口与面积上仅次于伦敦  相似文献   
10.
高高安第斯     
邓涛 《化石》2015,(1):72-82
<正>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与他参加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期间在南美收集到的证据密切相关,这些证据不止来自现生生物,更大量来自古生物化石。与此同时,达尔文还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他在那时对南美地质的观察、记录和认识,许多至今都是相当正确、准确和精确的知识。因此,201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期间选择在南美的阿根廷召开第四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而且会议的主题就定为"生命的历史:来自南半球的视点",自然吸引了全球古生物学家的目光。有900多位同行最终聚集到门多萨,是这个会议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