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文化价值。鸟类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研究人类活动对鸟类资源的影响能够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与维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武汉市不同干扰强度的城市绿地内林鸟群落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34科10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在物种组成上以雀形目为主(76种,占调查到总鸟种数的76%),在居留型上以留鸟为主(42种,42%),在区系上主要属于东洋界(45种,45%)。繁殖季鸟类物种数高于非繁殖季,主要是由于夏候鸟和旅鸟的增加导致。在不同干扰强度中,重度干扰斑块的平均鸟类个体数最多,轻度干扰斑块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而中度干扰斑块的鸟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且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中的格局未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武汉市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较为丰富,随着干扰强度增加,鸟类多样性出现非线性差异,揭示了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对生态影响的差异;在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的斑块中,人为干扰可能有利于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几种哺乳动物的短波视蛋白基因的比对结果,在保守区设计两条基因特异引物扩增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的短波视蛋白基因,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ncation of cDNA ends,RACE)扩增出其5′和3′末端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相关哺乳动物短波视蛋白基因编码区进行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050 bp,共编码350个氨基酸.没有发现提前终止密码子,且功能区严格保守,提示是一个有功能的基因;5个关键氨基酸位点分别为52 T、86 F、93 T、114 A和118 S,表明该蝙蝠的短波视蛋白对紫外光最敏感.进化分析表明,兽类的短波视蛋白基因受到正选择压力的影响;相对速率检验结果显示,大足鼠耳蝠与其他兽类的短波视蛋白基因进化速率有明显的差异.提示大足鼠耳蝠的该基因可能发生了功能特化,可能对其夜晚视觉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浓度梯度的Pb2+和Cd2+重金属离子处理下的拟寡水螅(Hydra pseudoligactis)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螅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与Pb2+和Cd2+浓度、水螅世代数目以及离子种类的相关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在Cd2+≥0.04 mg·L-1,Pb2+≥0.25 mg·L-1浓度下时,随着培养世代数目的增加,水螅体表逐渐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皮层腐蚀,结构裂解;体壁胚层结构模糊,组织松散,刺丝囊肿胀裸露甚至破裂;上皮肌肉细胞、间细胞、刺细胞等数目减少并变形。同时,Cd2+处理组对其形态学的损伤和致畸作用均明显强于相对应世代数的Pb2+处理组。 相似文献
4.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浓度梯度的Pb2 和Cd2 重金属离子处理下的拟寡水螅(Hydrapseudoligactis)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螅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与Pb2 和Cd2 浓度、水螅世代数目以及离子种类的相关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在Cd2 ≥0.04mg.L-1,Pb2 ≥0.25mg.L-1浓度下时,随着培养世代数目的增加,水螅体表逐渐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皮层腐蚀,结构裂解;体壁胚层结构模糊,组织松散,刺丝囊肿胀裸露甚至破裂;上皮肌肉细胞、间细胞、刺细胞等数目减少并变形。同时,Cd2 处理组对其形态学的损伤和致畸作用均明显强于相对应世代数的Pb2 处理组。 相似文献
5.
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亦称小菊头蝠,英文名Least Horseshoe Bat,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菊头蝠之一。头体长30.0~40.0mm,前臂长33.5~40.00mm。鞍状叶中间收缩,基部较宽,至顶尖渐窄呈圆形。连接叶三角形。顶叶短且呈戟状。毛色呈棕褐,毛基部灰白。据Simmons(2005)报道,菲菊头蝠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广泛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老挝、中国南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爪哇岛、小巽他群岛及其附近的岛屿。柬埔寨是否有该种尚未得到证实。Csorba等人(2003)还记录越南有分布。目前,被承认的亚种有:… 相似文献
6.
翼手目动物(蝙蝠)的食性多样性丰富,其食物包括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果实、花、花粉、花蜜、叶片和血液等。其中,大约70%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以血液为食的吸血蝙蝠只有3种,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仅以血液为食的动物类群。因此,吸血蝙蝠是研究动物食性演化的重要模式动物。本文综述了吸血蝙蝠在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感觉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吸血蝙蝠食性特化的适应性特征。随着普通吸血蝠高质量基因组的公布,我们将有机会探究食性相关基因在吸血蝙蝠中的功能改变,阐明动物食性转变的分子机理。本文将为吸血蝙蝠和其它动物食性转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隶属于3亚目、5次目、20科、23属共25个种类的唇口目(裸唇纲)苔藓虫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该类群其它7个种类的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以序列分析软件对其序列组成和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以羽苔虫(被唇纲)和管孔苔虫(窄唇纲)为外类群,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重建了它们的系统发生树,分析了该目主要类群系统发生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比对后序列长度为884 bp,其中保守位点241个,可变位点643个,简约信息位点357个;A,T,C和G 4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8%、22.8%、24.4%和28.9%.分子系统树表明:本研究所有有囊类构成1个单系群,其中檐胞次目的几种苔虫位于皮壳次目内部;无囊类形成1个多系群,其中的亚目级(新唇口亚目)和次目级分类阶元(枝室次目、假软壁次目和隐壁次目)也都为多系发生,这些结果与前人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而与传统的形态分类体系间存在明显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随着宠物猫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流浪猫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它们可能携带多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并带来公共安全隐患。因此,开展流浪猫的调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缓解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9月——2022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武汉大学校园地区流浪猫进行了种群调查,根据重捕法及其模型估算种群规模;通过定位项圈跟踪20只流浪猫,确定它们的家域范围;基于流浪猫的社交亲人行为等级,对流浪猫的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大学的流浪猫密度约为1只/hm2,绝育率较低,校园流浪猫的家域范围为(4.99±0.84)hm2;校园流浪猫85%的时间都在喂食点半径100 m以内活动,且喂食点密度越高,流浪猫的活动范围越小;在不同性别上,雄性流浪猫的活动范围大于雌性,而绝育与否不影响其活动范围;在社交亲人行为方面,校园流浪猫社交亲人性高于一般的流浪猫,即分布在城市和乡村中的流浪猫,随着喂食点密度增加,其社交亲人等级随之升高。研究表明,武汉大学校园流浪猫数量较多,绝育率低,家域范围小,且主要分布在喂食点附近。此外,喂食点密度对流浪...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蝙蝠(翼手目动物)倍受关注,甚至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生态和分类上多样性极高,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蝙蝠不仅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也在健康长寿、生物仿生和语言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国是全世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种类超过了140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毒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涉及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由于生境退化、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城市化、杀虫剂使用、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国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蝙蝠栖息地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蝙蝠公众教育,以促进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短耳犬蝠(Cynopterus brachyotis)是栖息在城市的典型蝙蝠物种。已发表的研究表明,短耳犬蝠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与快速城市化紧密相关,但该物种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仍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短耳犬蝠历史样本(1931年)和当代样本(2011—2012年)的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位点突变频率、基于群体遗传分化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基于单倍型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和受选择基因座检测方法,探究了快速城市化对短耳犬蝠的影响及其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短耳犬蝠历史群体中鉴定到669个受选择基因,基因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嗅觉等通路;在当代群体中鉴定到2 013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除了参与视觉和嗅觉相关通路外,还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通路中发挥作用。该结果提示,快速城市化可能影响短耳犬蝠的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短耳犬蝠可能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功能方面发生了适应性演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