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在含有儿茶素的培养液中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明显降低。儿茶素可明显抑制初步纯化的PG和PL活性以及它们对棉苗组织的浸软作用。对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较高;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提高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索的含量: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升高,以抗病品种棉苗和氟乐灵诱发处理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棉苗组织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PG和PL的活性,且证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儿茶素引起。提取液对PG和PL活性的抑制作用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的含量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可能通过对病菌PG和PL等胞壁降解酶的抑制而与棉花对枯萎病的 抗病性及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含有儿茶素的培养液中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明显降低。儿茶素可明显抑制初步纯化的PG和PL活性以及它们对棉苗组织的浸软作用。对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较高;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提高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的含量;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升高,以抗病品种棉苗和氟乐灵诱发处理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棉苗组织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PG和PL的活性,且证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儿茶素引起。提取液对PG和PL活性的抑制作用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的含量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可能通过对病菌PG和PL等胞壁降解酶的抑制而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及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稻瘟菌侵染后水稻幼苗活性氧的产生与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对稻瘟菌ZB1小种表现抗病 (H8R)和感病反应 (H8S)的两种水稻为材料接种稻瘟菌后 ,表现不亲和反应的水稻幼苗叶片中O- ·2 产生速率提高 ,于 2 4h和 6 0h出现两个高峰 ;H2 O2 量在 3h和 48h分别出现高峰 ;·OH量在 36h后略高于对照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从 6h起显著升高。而在表现亲和反应的水稻中O- ·2 、H2 O2 和·OH的产生及POD活性的增加均迟于表现不亲和反应的 ,且强度也小。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两类反应中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发现 ,不亲和反应中丙二醛量增加 (2 4h)及其两个高峰 (30h和 6 0h)分别出现在活性氧的产生及其两个峰值之后或同时。这些结果表明水稻幼苗中产生的活性氧可能启动了膜脂过氧化 ,由此引起水稻过敏性反应中的细胞死亡而在抗稻瘟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稻瘟菌侵染后水稻幼苗活性氧的产物与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稻瘟菌ZB1小种表现抗病(H8R)和感病反应(H8S)的两种水稻为材料接种稻瘟菌后,表现不亲和反应的水稻幼苗叶片中O^-2产生速率提高,于24h和60出现两个高峰;H2O2量在3h和48h分别出现高峰;OH量在36h后略高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6h起显著升高。而在表现亲和反应的水稻中O2^-、H2O2和.OH的产生及POD活性的增加均迟于现不亲和反应的,且强度也小。SOD和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5.
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乐灵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可明显提高棉亩叶片和根部组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枯萎病菌侵染后,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及抗病品种棉苗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快速上升,增加幅度大;而感病品种棉苗中酶活性前期无明显增加,后期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由此认为,多酚氧化酶可能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毒性菌株PXO99A和无毒菌株PXO99A(pBUavrXa10F1),检测液体培养中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说明SOD与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SOD活性高峰出现于延迟期末,之后下降;毒性菌株SOD活性高于无毒菌株。两个菌株的SOD活性的胞内定位均以胞质为主,占总活性的70%以上;酶体周质中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0%~30%。以50~800μmol/L外源O-2处理细菌培养物1?h,可诱导菌体中SOD活性的增加。其 中以200?μmol/L O-2处理SOD活性最高;12?h菌龄培养物的诱导效果优于24?h培养物;对毒性菌株SOD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外源O-2处理后细菌存活率明显降低,2 4?h培养物的存活率下降大于12?h培养物;毒性菌株存活率下降大于无毒菌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