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哺乳动物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哺乳动物具有两套嗅觉系统, 即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前者对环境中的大多数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识别, 后者对同种个体释放的信息素进行识别。本文从嗅觉感受器、嗅球、嗅球以上脑区三个水平综述了这两种嗅觉系统对化学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犁鼻器用较窄的调谐识别信息素成分, 不同于嗅上皮用分类性合并受体的方式识别气味; 副嗅球以接受相同受体输入的肾丝球所在区域为单位整合信息, 而主嗅球通过对肾丝球模块的特异性合并编码信息; 在犁鼻系统, 信息素的信号更多地作用于下丘脑区域, 引起特定的行为和神经内分泌反应。而在主要嗅觉系统, 嗅皮层可能采用时间模式编码神经元群, 对气味的最终感受与脑的不同区域有关。犁鼻系统较主要嗅觉系统的编码简单, 可能与其执行的功能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群居性动物的幼仔对亲本的识别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亲本抚育。雄性棕色田鼠对幼仔具有较高水平的父本投资,那么幼仔在断乳前是否能够识别父鼠并形成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呢?本研究通过双向选择测试、社会互作测试以及CPP 测试探讨了这一问题。双向选择结果显示,与陌生雄鼠相比,出生后14 d 和21 d 的幼仔对父鼠访问的持续时间及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社会互作结果表明,14 d幼仔对父鼠的跟随行为较陌生雄鼠多,但探究行为及亲密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21 d 幼仔对父鼠的探究行为较少、跟随行为和亲密行为较多(P < 0.05)。CPP 结果表明,在连续4 d (出生后13 ~ 16 d;19 ~ 22 d)的父鼠强化后,第17 d 和第23 d 的幼仔不能形成对父鼠的位置偏爱(P > 0.05)。这些结果说明断乳前的棕色田鼠幼仔已能够识别父鼠和陌生雄鼠,但不能形成对父鼠的位置偏爱。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8—10月,在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毛坝镇三县场村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经形态学鉴定,确定为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nsis,为湖北省新记录(赵尔宓,2006;郭克疾等,2008;李操等,2009;罗颖等,2010;袁智勇等,2010;甘小平等,2013;白永兴等,2015)。  相似文献   
4.
冬眠是动物应对冬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一种生存策略。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典型的贮脂类冬眠动物。为研究冬眠动物肾脏的适应机制,本实验采用组织学、血液生化分析及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了夏季活动期(7月)、冬眠期(12月)和早春出眠后(3月)达乌尔黄鼠肾单位形态学及血清肌酐、尿素和抗利尿激素(ADH)的变化,并用qPCR方法检测了肾脏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AQP2和AQP3)、ADH受体(V2R)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的表达。结果发现,冬眠期和早春出眠期的达乌尔黄鼠肾小球密度、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相对管径、皮质部近曲小管数与远曲小管数比值均低于夏季活动期;冬眠期血清肌酐和尿素浓度高于夏季活动期和早春出眠期,ADH浓度及其受体V2R基因表达低于夏季活动期;冬眠期AQP1基因表达高于早春出眠期,AQP3基因表达低于夏季活动期,AQP2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冬眠期eNOS基因表达低于早春出眠期。这些结果表明冬眠的达乌尔黄鼠表现出较低的肾功能;不同时期的水通道蛋白,eNOS及ADH表现出适应性的功能调节。该实验结果丰富了对冬眠动物肾脏适应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6.
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灌丛,以不同大小的辽东栎种子、野李和华山松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大小和种皮特征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小种子和华山松种子的就地取食率均显著高于辽东栎大种子和野李种子;具有厚而坚硬种皮(内果皮)的野李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最高.辽东栎大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最大(3.10 m),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6.48 m)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种子.除野李种子外,其他3种类型种子的单个种子取食点都在80%以上,所有种子的单个种子贮藏点都在90%以上,含2个以上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较高比例的华山松种子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以外的其他环境被取食,其他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主要集中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中取食;种皮(内果皮)厚而坚硬的种子以土壤埋藏方式贮藏的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玩耍、配偶联系和母子联系等亲密社会互作会激活中脑-边缘-皮质多巴胺(DA)系统(mesocorticolimbic dopamine system,MCLDS),促进DA传递。阿片肽、催产素(oxytocin,OT)和加压素(vasopressin,AVP)能够促进亲密的社会互作,并通过调制DA的活动,提高社会互作的奖赏价值。社会互作和滥用药物之间相互影响,阿片肽、OT和AVP系统是两者交互作用的重要枢纽。揭示两者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对于开展精神疾病或成瘾戒断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10、25、45及60日龄(成体)5个发育阶段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睾丸和附睾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结果发现:①睾丸间质细胞中:1日龄有AR表达,至10日龄和25日龄AR表达减弱,45日龄AR表达最强,至成体AR表达又减弱(P<0.05);②肌样细胞中:从1日龄至成体均有AR表达,25日龄AR表达最弱,45日龄AR表达最强,至成体AR表达又减弱(P<0.05)。③1日龄前精原细胞偶有AR表达,10日龄精原细胞没有AR表达;25日龄精子细胞有AR表达,45日龄精子细胞和部分精母细胞有AR表达,成体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及精子中有AR表达。④支持细胞中:性成熟前AR表达不明显,成体有AR表达。⑤从1日龄到成体,附睾中均有AR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雄激素在棕色田鼠睾丸间质细胞、肌样细胞和生精细胞的表达随个体的发育阶段而变化;雄激素可促进青春期棕色田鼠间质细胞的功能与分化,肌样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同时,雄激素对附睾功能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嗅觉与母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通讯在陆生哺乳动物母性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嗅觉信息,早熟性动物(有蹄类)产后早期能够迅速建立专一性的母性识别和母子联系,并具有母性识别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分娩经验、催产素及一氧化氮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这种识别和联系的形成。多项研究表明,晚熟性动物(如啮齿类)母性识别的形成主要基于断乳前母兽与幼仔共处获得的熟悉性,产后早期不能迅速形成专一性的母性识别和母子联系,母兽对亲生幼仔和非亲生幼仔的选择性哺育不完全取决于识别。实验方法及识别的判定标准对研究啮齿类的母性识别尤其重要。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母亲产后只通过嗅觉信息即可以对婴儿进行识别。在哺乳动物的母性识别中,妊娠和分娩过程会诱导嗅觉系统的高度可塑性,有利于促进母亲对幼体气味的学习,但硬连接(hard-wired)路径也可能参与母性识别。  相似文献   
10.
啮齿动物的犁鼻器和副嗅球与社会通讯和生殖行为有关,主嗅球影响其觅食行为。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一种具有较低社会行为的储脂类冬眠动物。本研究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了其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特点及嗅球神经元活动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结果发现,达乌尔黄鼠犁鼻器具有较大的血管,犁鼻器管腔外侧为非感觉性的呼吸上皮(Respiratory epithelium,RE),内侧为感觉上皮(Sensory epithelium,SE),RE较SE薄,靠近管腔处为假复层柱状上皮。选取犁鼻器中间部位比较,发现SE的厚度、长度及感觉细胞密度均无性别差异。副嗅球位于主嗅球后方背内侧,由6层细胞构成。侧嗅束穿过副嗅球,位于颗粒细胞层之上。雄性达乌尔黄鼠较雌性有更长的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春季(3月)和冬季(1月)达乌尔黄鼠主嗅球的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7月)和秋季(10月),且冬季外网织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说明达乌尔黄鼠在冬季和春季的嗅觉神经活动较弱,呈现出对冬眠的生理性适应。这些结果丰富了动物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学资料,并有助于理解冬眠动物嗅觉系统对季节变化和冬眠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