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骨一软骨双染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制作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只是用单染色技术,即将标本的肌肉腐蚀掉,而用染料将硬骨染紫红色。作者在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脊椎动物学博物馆曾使用该馆根据Wassersug和Dingerkus加以改进的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制作有尾两栖类透明骨骼标本。制出的标本硬骨染紫红色,软骨染蓝色,效果很好。这种硬骨、软骨分别染不同颜色的方法在动物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国外动物形态学在50年代经历了低谷阶段,而近20年又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局面。无论从学科内容上还是从方法学上都有了许多更新,使这门古老的学科又焕发出青春。 20世纪50年代——解剖学的衰落动物形态学被认为是生物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的领域,也同样地被认为是生物学各分支学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4年6月24-28日在加州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阿卡尔(Arcata)参加了美国第64届哺乳动物学家年会,会场设置在红树环绕、环境十分幽美的洪波特州立大学(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腰带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世界闻名的稀有珍贵兽类,仅产于我国的少数地区。由于材料的难得,对大熊猫形态学的研究还不多见。在骨学方面,张鹤宇等(1960)曾记述过颅骨及牙齿的比较解剖,朱靖(1974)曾涉及到幼体牙齿生长的序列。Davis(1964)曾进行过较系统的解剖工作,他的研究材料包括3例完整标本和一些零散骨骼,但缺少完整幼体标本(仅有1例幼体头骨)。  相似文献   
5.
动物形态学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形态学是动物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动物体的结构及其功能、适应的研究,认识生物多样性以及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和动因。形态学的研究也为分类学、生理学以及医学、仿生学等应用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从机能上看,两者截然不同,但是在发生上它们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和生殖嵴分化而来,两者在位置上很接近,在结构上它们彼此有很密切的联系,特别在雄性无羊膜类,排尿和输送生殖细胞使用着共同的管道。因此,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常合在一起,称泄殖系统。在这篇短文里只侧重讲排泄系统。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所产13种鼠科啮齿类进行了阴茎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包括阴茎骨和软体结构),探讨了在鼠科的家鼠属(Rattus)、姬鼠属(Apodemus)、小家鼠属(Mus)和巢鼠属(Micromys)4个属间以及同属不同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阴茎的形态结构具有属和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以为分类学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的脊柱和胸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关于它的骨学研究,前人的报道多限于头骨和四肢骨,对头骨以外的中轴骨--脊柱和胸廓--则很少涉及,仅Davis(1964)的著作中包括这部分骨学内容,但标本数量较少,且无幼体标本。我们用完整骨骼6例(包括1例幼体)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并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成体和幼体、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犬Canis familiaris、虎Panthera tigris、狮Panthera leo、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其他食肉目兽类加以对比,以显示出大熊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 domestica)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它是野生的褐家鼠经长期人工饲养而成的变种。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近年来不少中学的动物学实验不用家兔而改用大白鼠,为此,本文就大白鼠形态结构中的某些特点和与家兔不同之处作一些介绍。大白鼠的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四肢骨骼两大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我国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束缚和摧残,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缓慢的,脊椎动物解剖学也不例外。在三十年代前后,老一代学者在艰难的环境下,致力于动物学的研究工作,曾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如秉志(1925)的“江豚骨学的初步观察”,寿振黄(1938)的“中国江豚的头骨”和1940年的“甲鱼之消化器”,彭鸿绶(1937)的“盘羊骨骼的研究”,夏康农(1939)的“鳜鱼头骨的解剖”等。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