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荒漠区赤狐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赤狐(Vulpes vulpes)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和北美大陆,在我国也广布各地(高耀亭等,1987;马世来等,2001)。国内外有关赤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结构(Nakazono and Ono,1987;贾竞波和萧前柱,1990;贾竞波等,1991;贾竞波和马建章,1992;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和巢域选择等方面(Nakazono and Ono,1987;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Frey and Conover,2006;Keith et al.,2007),而针对赤狐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或苔原环境,如瑞典(Elmhagen et al.,2002)、立陶宛(Laima,2002)及匈牙利(Lanszki et al.,2006,2007)等。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区越冬期长耳鸮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越冬长耳鸮(Asio otus)的食性进行分析。3年累计收集长耳鸮食团683份,辨认出1 132只猎物。分析结果表明,长耳鸮在冬季共捕食小型哺乳类6种,鸟类2种。小家鼠(Mus musculus)是最常见的食物,占总捕食量的53.45%。小型哺乳类是长耳鸮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总频率为88.16%,以生物量计,小型哺乳类占食物构成的95.13%。长耳鸮的食物组成年度间差异显著,与当地猎物资源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表明长耳鸮可能采用机会主义者的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3.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爬行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 研究历史新疆地区爬行动物的研究资料散见于Bedriaga(1 90 7~ 1 90 9)、Boulenger(1 885 ,1 887)、Boettger(1 885~ 1 887)、Nikolskii(1 91 5 )、赵肯堂 (1 979,1 983 ,1 996,1 998)、赵尔宓 (1 979,1 993 )等著作中。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新疆学者也作了很多工作 :王国英等 (1 989) ,李胜忠、王国英 (1 989) ,周永恒等 (1 988)在沙蟒和沙虎动物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发表了两个新种和一个新纪录。赵肯堂 (1 985 )作过基于蜥蜴的区划研究 ,戴昆等(1 991 )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两栖爬行动物作了区系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新疆境内的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盆地的快步麻蜥5个地理种群共287号标本进行观测,分析其鳞片变异式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亚种分化。根据变异率将鳞片分为三类:1)没有变异,如腹部横列鳞数;2)变异率在30%以下,包括上下唇鳞、颔片数等;3)变异率均超过30%,包括股孔数、股孔间鳞数、腹面横列鳞行数和颔片到领围鳞数等。对8个形态学量度指标及7个鳞片数量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各指标均未达到亚种分化的差异显著性标准,暗示研究区域内的快步麻蜥在形态上没有亚种分化。结果表明快步麻蜥东方亚种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骨龄学方法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13个标本的吻肛长频次数据,初步划分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的年龄组,各年龄组共选取54例个体,分别截取第2右前趾骨第3趾节,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进行了骨龄学鉴定。同时,根据野外标记重捕方法获得个体的形态学生长指标来验证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雌雄个体间吻肛长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进行年龄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吻肛长和骨龄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小于6龄的个体,骨龄学的方法适用于吐鲁番沙虎年龄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口宽是动物能够获取食物大小的限制性因素之一。2016年7月至10月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对当地食果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并采集新鲜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果实, 测量果实的重量和长/短径, 并和食果脊椎动物的口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刺山柑果实的大小对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的口宽来说不存在限制(果实大小匹配度指数<0), 吐鲁番沙虎的口宽和刺山柑果实大小最为接近。刺山柑果实长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短径增长速率, 由于上述三种没有口宽限制的物种中, 大耳猬和子午沙鼠有切割和咀嚼食物的能力, 这一异速增长现象可能是吐鲁番沙虎的口宽对刺山柑果实的形状产生了选择压力的结果。研究结果支持刺山柑果实大小和形状与采用吞食方式的食果脊椎动物口宽大小匹配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化学感受在蜥蜴的生态和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特有且罕见的食果性壁虎——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是否具有食物的化学识别能力尚不清楚。采用棉签法研究吐鲁番沙虎对不同食物化合物的反应,以饱和蔗糖溶液作为碳水化合物,纯猪肉脂肪作为脂类的复杂混合物,大豆蛋白粉溶液作为蛋白质,蒸馏水作为对照。用棉签分别蘸这些刺激物,进行60 s弹舌试验。用弹舌速率(TFR)和弹舌攻击得分[TFAS(R)]作为响应食物化合物的指标,以探讨吐鲁番沙虎探测不同类型食物的化学识别模式。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对不同食物化合物的TFR和TFA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蒸馏水、饱和蔗糖溶液的TFR极显著或显著大于脂肪;对脂肪的TFAS(R)极显著大于蒸馏水、饱和蔗糖溶液。这些结果也提示,吐鲁番沙虎能使用犁鼻器检测和识别不同食物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